回答数
6
浏览数
10852
丢了少年碎了梦
经济专业人员职称设初级、中级、高级,初级职称只设助理级,高级职称分设副高级和正高级,中级职称名称为经济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制定了《经济专业人员职称评价基本标准条件》,经济师职称评价基本标准条件有以下内容。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党和方针政策。二、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三、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按照要求参加继续教育。四、经济专业人员申报各层级职称,除必须达到上述基本条件外,经济师还应具备以下条件:1. 具有系统的经济专业理论知识,能够理解和正确执行有关方针、政策。2. 有较丰富的经济工作实践经验,能够独立地解决较复杂的业务问题。3. 工作业绩良好,取得一定的成果或经济效益。4. 具备博士学位;或具备硕士学位,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满1年;或具备第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满2年;或具备大学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满4年;或具备大学专科学历,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满6年;或高中毕业或中等专业学校毕业,取得经济系列初级职称,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满10年。
那场梦我不想醒
(一)、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遵纪守法并具有高中毕业以上学历者,均可报名参加经济专业初级资格考试。
(二)、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遵纪守法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报名参加经济专业中级资格考试。
1、 中等专业学校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满十年,取得经济专业初级资格(含1992年年底以前通过国家考试获得的经济员资格或1993年1月6日前按照国家统一规定评聘的初级经济专业职务)。
2、大学专科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满6年。
3、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满4年。
4、取得第二学士位后或研究生班结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满2年;
5、取得硕士学位后,从事专业工作满1年。
6、取得博士学位。
已评聘非经济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的在岗从事经济工作的人员,可同相应经济专业职务的人员一样,按照以上第1款的规定,报名参加经济专业中级资格考试。
(三)、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遵纪守法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报名参加经济专业高级资格考试。
1、博士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取得经济师(或相近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下同)资格后,从事本专业工作 2年以上。2、硕士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取得经济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工作 4 年以上。3、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取得经济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工作5年以上。
(四)、取得大学专科学历后从事本专业工作15年(或取得大学专科学历且累计从事本专业工作20年)以上,取得经济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工作5年以上。
(五)、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 及相应奖项 ) 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或获市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或获得省(部)级(包括全国性行业)以上优秀管理奖项。根据《关于同意香港、澳门居民参加内地统一组织的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国人部发[2005]9号),凡符合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相应规定的香港、澳民居民均可按照文件规定的程序和要求报名参加考试。应届毕业生参加经济专业初级资格考试的,在报名时,对尚未获得学历证书的应届毕业生,须持能够证明其在考试年度可毕业的有效证件(如学生证等)和学校出具的应届毕业证明报名。
把悲伤写成协奏曲
成为经济师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 学历要求成为经济师需要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业不限,但需要取得国家承认的学位或证书。2. 工作经验要求成为经济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一般要求三年及以上的相关岗位工作经验,或者两年工作经验和本科以上学历。3. 学习培训要求成为经济师需要参加国家承认的经济师培训课程,并通过考试取得经济师资格。经济师培训课程一般在经济类高校、培训机构或经济师协会等机构开设。4. 考试要求成为经济师需要通过国家承认的经济师考试。经济师考试由中国经济学会和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共同主管,每年举行一次。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两部分,主要考查考生的经济学理论水平、实际应用能力、政策法规知识和沟通表达能力等方面。5. 具备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成为经济师需要具备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讲究诚信、公正、专业、保密,不得参与违法违规活动,同时要重视社会责任,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和热点问题。
搁浅永存的痕迹
经济师考试分为初级经济师考试和中级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师考试只需要高中及高中以上学历即可,中级经济师需要相应的学历和工作经验即可。 初级经济师报考条件如下: 必须具备高中毕业(含高中毕业)以上学历。经济师备考可以在晓橙绪 经济师考试通 结合思维导图 考点汇总 历年真题 让经济师备考事半功倍根据原人事部办公厅《关于部分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安排和考试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人厅发〔2004〕45号)文件精神,应届毕业生参加本年度经济专业初级资格考试,在报名时尚未获得学历证书的,须持能够证明其在考试年度可毕业的有效证件(如学生证等)和学校出具的应届毕业证明,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报名参加考试。 报考中级资格考试,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中专毕业,从事专业工作满10年,取得初级资格; 2.大专毕业,从事专业工作满6年; 3.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专业工作满4年; 4.取得第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从事专业工作满2年; 5.取得硕士学位,从事专业工作满1年; 6.取得博士学位。
妄心思念
初级和中级经济师考试均为2个科目,具体是:《经济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与实务》。
所以报考中级经济师需要看《经济基础知识》和自己选择的《专业知识与实务》。
注:中级《专业知识和实务》科目分为工商管理、农业、商业管理、商业营销、税务、物资、财政、金融、保险、运输(水路、公路、铁路)、人力资源、邮电、房地产、旅行社、价格管理、饭店管理、工商行政、建筑经济等18个专业。
考试专业设置及题型、题量与去年相同。考试均为客观题,在答题卡上作答。参考人员应考时,应携带黑色墨水笔、2B铅笔、橡皮、无声无编辑功能的计算器。各科试卷卷本可作草稿纸使用,考后收回,不再另发草稿纸。
不愿听我说
考试目的、重点和难点:考试目的:测量考生对车辆运用效率指标体系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对各个指标的计算方法掌握程度和实际运用的能力;对各个指标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相互联系的熟悉程度;对车辆运用效率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本章学习,使考生能够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车辆运用效率的指标体系,并将其运用于运输企业的实际统计和分析中。本章是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重点:(1) 车辆运用效率各个指标的含义、计算方法(2) 车辆生产率的含义和衡量指标(3) 车辆生产率和车辆运用效率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计算方法(4) 提高车辆生产率的途径难点:(1) 各个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2) 各个指标之间的关系 内容讲解:一、 车辆运用效率指标(一) 车辆的时间利用程度1. 车辆工作率车辆工作率的概念。计算公式:车辆工作率= ×100%,式中变量的含义。车辆完好率;车辆停驶率。2. 平均每日出车时间(小时)在车辆工作率一定的情况下,平均每日出车时间(小时)越多,表示车辆的时间利用率越高。计算公式:平均每日出车时间= 3. 昼夜时间利用系数计算公式:昼夜时间利用系数= 昼夜时间利用系数越高,表示车辆的时间利用越充分。4. 出车时间利用系数计算公式:出车时间利用系数= (二) 车辆的速度利用程度1. 技术速度技术速度是指营运车辆在运行时间内实际达到的平均行驶速度,即在运行时间内每小时运行的公里数。计算单位是:公里小时。计算公式:技术速度= 2. 营运速度营运速度是案出车时间计算的车辆平均时速,即指营运车辆在出车时间内,实际达到的平均行驶速度。计算公式:营运速度= 营运速度=技术速度×出车时间利用系数3. 平均车日行程平均车日行程的含义。计量单位是:公里车日平均车日行程有三个计算公式:(1) 平均车日行程= (公里车日)(2) 平均车日行程=平均每日出车时间×营运速度(3) 平均车日行程=平均每日出车时间×出车时间利用系数×技术速度例题:在汽车运输企业车辆运用效率指标体系中,平均车日行程可根据( )指标计算得出。(05年真题)A. 营运车日B. 完好车日C. 停驶车日D. 总车公里E. 重车公里答案:BCD(三) 车辆的行程利用程度总行程的含义:营运车辆在一定时间期出车工作行驶的公里数,称为总行程。计量单位是:车公里。总行程由载质行程和空驶行程两部分组成。总行程的计算公式:总行程=平均车日行程×工作车日数总行程=平均营运车数×日历天数×车辆工作率×平均车日行程行程利用率的计算公式:行程利用率= ×100%行程利用率= ×100%载质行程=总行程×行程利用率(四) 车辆载质能力的利用程度营运车辆载质能力就是指车辆的额定载货质量(顿数)或额定载客量(旅客人数)。1. 吨(座)位利用率两种计算方法:(1)吨(座)位利用率= ×100%(2)吨(座)位利用率= ×100%2. 实载率实载率是按全部营运车辆一定时期内的“总行程”计算的载质能力利用程度的指标。计算公式:实载率= ×100%;实载率的含义。实载率=行程利用率×吨(座)位利用率例题:某额定吨位8吨的货车,5月份完成的周转量万吨公里,车公里产量为4吨公里,实载率为( )。(05年真题)A.30%B.50%C.75%D.80%答案:B例题:在车辆运行效率指标中,实载率指标反映了车辆的( )。(05年真题)A. 行程利用率B. 载质利用率C. 总行程载质利用率D. 载质行程载质利用率答案:C(五) 车辆拖挂能力的利用程度拖运率是指汽车和拖带的挂车合计完成的货物周转量中,挂车完成的周转量所占的比重。计算公式:拖运率= ×100%例题:某汽车企业2004年第一季度汽车完成周转量200万吨公里,挂车完成周转量80万吨公里,拖运率为( )。(05年真题)A.71.4%B.28.6%C.40.0%D.25.0%答案:B
优质经济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