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3
浏览数
10040
过往往事
专业技术职务需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的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填写,是一种需要具备专门的业务知识和技术水平才能担负的工作岗位。例如,教育类的可以按个人的职称填,即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等,若是在其他的行业,其有职称的话,就要填高工,工程师,助工等。
在填写的职称时,职称一栏建议照实填写“无”就可以。对于刚毕业的求职者,无职称很正常,有职称反而显得不正常了。如果你是有职称的可以按持有最高职称填写,职称是指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与学识水平和工作能力的等级称号。
(1)工程类:助工,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工等等。
(2)经济类:经济员,经济师,高级经济师等等。
(3)会计类:会计员,会计师,高级会计师等等。
(4)教师类:中二,中一,中高。助教,讲师,副教授,正教授等等。
(5)其他类。
匆忙逃开
技术职务是根据实际工作进行填写的,具体填写如下:
1、教师类:高等学校教师、副教授、讲师、助教、中等学校教师、高级讲师、讲师、助理讲师、教员。
2、卫生技术: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主管)医师。还有医师、主任药师、副主任药师、主任药师、药师。
3、经济类:高级经济师、经济师、助理会计师、经济员。
4、专业技术职称应如实填写,按持有最高职称填写,是初级写初级,是中级写,是高级或副高级分别填写。
职称或技术等级怎么填?
技术等级一般粗略地填写可以分为初级,中级,副高级和正高级四个级别。国家各相关机构将对应的技术等级详细分成13级:1-4级对应正高级,5-7级对应副高级,8-10级对应中级,11-13级对应初级。
职称最初源于职务名称,理论上职称是指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级称号,是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的标志。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产生了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评价与聘任岗位相分离的需要,即“评聘分离”,职称的概念也相应发生了变化。聘任的岗位称之为“专业技术职务”,简称职务。
职称的说法有哪些?
职称的说法最开始是来源于职务名称, 理论上来说, 职称是指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力, 以及成就的等级称号, 是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就学术方面而言, 职称具有学衔的性质; 而就专业技术水平而言, 职称又具有岗位的性质。专业技术人员拥有何种专业技术职称,表明他具有何种学术水平或从事何种工作岗位,象征着一定的身份。
不怠
专业技术职务怎么填写
1、教师类:高等学校教师,副教授,讲师,助教,中等学校教师,高级讲师,讲师,助理讲师,教员。
2、卫生技术: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主管)医师,医师,医士,主任药师,副主任药师,主任药师,药师,药士。
3、经济类:高级经济师,经济师,助理会计师,经济员。
4、农业技术类: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高级农艺师,农艺师,助理工程师,农业技术员。
中国从1986年起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目前设置的专业技术职务共29个系列,各系列一般分高、中、初三级,有些系列的高、初级又分为两档。
专业技术职称和专业技术职务之间的区别
职称是根据评审条件评出的:职务是用人单位聘任的。职称的意思是职务的名称。在职称改革前,职称这个词涵盖了专业技术资格与专业技术职务双重含义。
一个人评上了职称,就意味着他即受聘了相应的职务,可以享受相应职务的待遇。因此,职称成了千军万马争相通过的独木桥,成了享受待遇的最硬的条件。人事部门为了控制职称的膨胀,不得不采取指标控制的办法,于是职称的数量指标也成了职称管理部门权力的象征之一和部分单位人事部门最关心、最难平衡的大问题。
职改后,原来意义上的职称不存在了。通过考试获得的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以及通过考评和评审得到的副高,正高级资格统称为专业技术资格,表明其具有该层次职务所要求的水平与能力,是对其专业水平与能力的认可与评价,是受聘担任相应职务的必备条件,但不与任何待遇挂钩。
专业技术职务是指专业技术岗位。岗位数量是用人单位根据岗位结构比例原则,结合本单位工作需要确定的。受聘担任某一岗位职务的人,即享受相应的待遇。换言之,职务与待遇相关,资格只是其专业技术水平的标志。
职称改革后,资格的获得不再受指标控制,获得资格的人员会超过职务(岗位)数量,这样就可以使具备条件的人公平、合理、及时地获得社会认可(获得相应资格)。加之所获资格在全国范围内有效,这就更有利于人才的流动和人才价值的实现。
优质经济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