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经济师经济学原理通俗讲解

伤害像烙印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1995

首页> 经济师> 高级经济师经济学原理通俗讲解

3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毕业以后谁还会记得谁

已采纳

经济基础知识:经济学(中级)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单选:  1、国有经济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应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对经济发展具有控制力。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在多种分配方式中的主体地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的。  5、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形式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这是因为: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发展不平衡。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础之上的。)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结合。  多选: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2个阶段  ①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②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确立开始,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必须经历一个特定阶段,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和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我国具有特殊的含义:  ①表明了我国现阶段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具备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  ②说明我国实现的社会主义还不成熟、不完善。  10、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形式是:  ①全民所有制  ②集体所有制(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也属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畴)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的经济制度:2个  ①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经济制度,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3点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不仅有量的优势,更注重质的提高。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③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公有资产包括全民(国有经济)、集体]  13、a按劳分配:(5个)  ①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领域中的实现  ②反映了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  ③反映了劳动者之间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平等关系  ④植根于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与公有制相适应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各种分配方式中的主体地位。  b按劳分配的优点:  ①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  ②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巩固社会主义制度。14、市场经济的存在和正常运行必须具备如下条件:5个①市场主体具有自主性(成熟的市场主体)  ②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健全的市场机制  ③规范的市场运行规则  ④间接的宏观调控体系(5个条件是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存在和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构成要素。)

50评论

城府再深不及你狠人心再狐不如你毒

四、收入分配制度与公平效率原理

考试目的:

本章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个人收入的分配过程、分配方式和分配制度。通过本章的考试,旨在使考生了解我国的个人收入的分配制度和政府的收入调控政策的基本内容。

考试内容:

(一)收入的分配过程与收入分配的调控

熟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个人收入的分配过程和机制,掌握政府在收入分配过程中的作用,掌握个人收入分配的调控方式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含义。

1.个人收入分配的过程与政府的作用

个人收入的分配过程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初次分配(微观领域):在市场上实现。所有参与分配的社会成员都是以劳动者或生产要素所有者的身份出现,他们以其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和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及各种

生产要素的贡献取得相应的报酬。这些收入通常表现为利息、利润、地租或租金及工资或薪金。

再分配(宏观领域):对个人在初次分配过程中所获得的收入进行再调节。

政府在宏观领域发挥调节个人收入的作用。

对个人收入进行再分配的必要性:在微观分配领域,主要建立在市场机制自发作用基础上的分配方式,很难实现社会所追求的社会公平目标,甚至可能引起两极分化,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为此,在个人收入初次分配完成以后,还要进行再分配。

2.个人收入的调节与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形成

对个人收入进行调节或再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及集体组织或社会团体。其中国家或政府是最重要的调节主体。

政府对个人收入的调节:对个人收入的某种扣除(通常以税收形式)、给予个人某种形式的收入(社会保障收入或福利性收入)。

社会团体或集体组织对个人收入的调节:个人捐赠或缴纳收入给社会团体或集体组织、以某种形式分配给个人(福利性收入)。

居民可支配收入:经过再分配或调节以后的个人收入。

居民可支配收入一般分为;消费、储蓄(个人所持有的债券、股票属于储蓄范畴)、投资(居民即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

(二)收入分配方式与居民收入的结构

掌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基本内容。

熟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的特点和性质;掌握按生产要素分配及其他分配方式的含义和方式。了解居民收入的来源结构的变化趋势。

1. 按劳分配:指按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数量和劳动质量进行分配。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按劳动者的劳动贡献进行分配,并采取了货币化的分配形式。

前提条件: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物质条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低下;

直接原因;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劳动差别的存在以及劳动的谋生性质。

∵ 按劳分配的特点:

范围:在公有制经济中的企业范围(非全社会范围)。

实施主体:企业(非国家)

在以企业为主体实施按劳分配的情况下,劳动者个人收入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劳动者劳动贡献的大小,而且取决于劳动者所在企业的经营状况。

∴ 在不同的公有制企业之间,劳动者付出等量劳动,取得的报酬可能是不等的。

2. 按生产要素分配

含义:按照资本、土地、劳动等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贡献进行分配。

资本分配的收入表现为:利息(一定时期内转让资本所有权的收入)和利润(将资本用于投资活动所得到的报酬)。

土地:地租或租金

其他生产要素:根据其对生产过程的贡献而取得相应的报酬。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有效利用资源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前提和有效途径。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以承认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和产权界定清晰为前提的。

3. 其他分配方式(按个人资产进行分配、按需分配、福利分配等)

4. 居民收入的来源结构的变化趋势

收入分配方式的多元化,决定了劳动者和非劳动者收入来源和收入形式的多样性。

居民收入来源和收入形式的多样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提高经济效率的必要前提,但也是导致个人收入出现不平等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掌握效率与公平的含义;熟悉衡量收入分配平等状况的指标和方法;熟悉基尼系数和洛伦茨曲线的形状和的含义;掌握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意义和内容。了解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原则和框架。

1. 效率与公平的含义

效率(关系着一国的经济增长)和公平(关系着社会稳定)是社会追求的两大目标。

效率经济学含义:对资源利用的有效性。

宏观层次上看:指资源配置的效率,即经济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合理分配、社会生产符合时常需求的一种状态。

微观层次上看:指经济活动的效率,包括劳动生产率和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可以用投入生产的劳动或生产要素与取得经济成果的价值比率来衡量。

公平包括:机会公平、收入分配的规则公平;收入分配的结果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是分配结果公平的基础。

2. 衡量收入分配平等状况的指标和方法(基尼系数和洛伦茨曲线)

107评论

吃着零食拽天下乀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4种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在18世纪提出的。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导致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这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  (补:如果生产者所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投入量较少,就说明该生产者在生产这种物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是可以节约社会资源,提高产出水平。  (2)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在19世纪初提出  该理论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而不是生产这些产品的绝对生产成本。只要两国之间存在生产成本上的差异,即使其中一方处于完全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仍会发生,而且贸易会使双方获得收益。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即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则两国都可以从国际贸易中受益。(两利取其重,两害取其轻)  (3)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也称“要素禀赋理论”  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开始从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别来解释各国生产成本和价格的不同,重新分析国际贸易的基础,这就是所谓的要素禀赋理论。  (4)规模经济贸易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提出,形成了当代贸易理论  该理论认为:大规模的生产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是现代国际贸易的基础。

60评论

相关问答

    向你推荐

      热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