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师基础知识分享

人心如海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7459

首页> 经济师> 经济师基础知识分享

3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我的末日情人

已采纳

经济师考试共分为了初级、中级、高级3个级别,与初级相比,中级经济师考试难度会稍大一些,下面深空网给大家分享对应的学习方法,希望有所帮助。一、初读教材内容在中级经济师考试预习阶段,建议把全书知识点学习2遍以上,第一遍按教材章节顺序学习,第二遍分知识点专题模块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记得做好笔记,如标记重难考点、易混考点等,定时复习回顾加深记忆。此阶段因为处于备考初期,学员们难免产生时间还很多的拖延备考心态,建议尽早备考,预留充足的时间学习,做好准备,一次拿证。二、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多做习题中级经济师考查的内容十分广泛,对于零基础考生而言,必须熟透教材,才能更灵活运用知识。所以拿到教材后,多研读几遍教材,在记忆理解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习题综合运用知识点。三、建立错题本建议把历年真题、经典例题、高频错题、易混考题等都刷一遍,建立自己的错题本,定时翻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做错的题目需要反思是否题目涉及的考点没掌握好,回去找到对应考点的相关内容进行针对性学习。此阶段因为处于备考中期,学员们容易因工作、家庭等原因无法兼顾学习,建议不要轻易放弃,尽快抽时间复习之前学过的内容,安排好学习时间,然后跟上进度。四、零基础建议报班零基础考生由于基础薄弱,自学知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建议:可以报网课培训班,跟着老师思路学习,认真做好笔记,当天没有听懂的内容做好标记,及时请教老师。

3评论

你不累吗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都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的。  一、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考试内容:熟悉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作为一个历史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耗费量和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商品交换的比例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大小。  因此,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首先,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于商品之中,缺一就不成为商品。其次,使用价值和价值又相互排斥。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  (二)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考试内容:熟悉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之所以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属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存在着矛盾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存在差别和矛盾:(1)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用效果来看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抽取了劳动的有用性的一般人类劳动;(2)具体劳动在质上不同,在量上不能比较,抽象劳动在质上相同,只有量的差别;(3)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4)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但不是使用价值的源泉,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形成价值的源泉。  (三)商品的价值量  考试内容:掌握商品价值量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  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的量。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是商品的社会价值。  商品的社会价值是商品交换的依据。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影响价值量发生相应的变化。了解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86评论

梦与现实

时间过得真的太快了,为了做好备考,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常考知识点:货币的本质与货币形态的演变”,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2020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常考知识点:货币的本质与货币形态的演变

(一)货币的本质

掌握货币的本质。马克思从货币的起源出发来揭示货币的本质,认为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并能反映一定的生产关系。

三个方面:

第一,货币是在商品交换中自发产生的,是价值形式发展和商品生产、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

第二,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货币具有两个基本特征(熟悉):(1)货币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2)货币具有直接同所有商品相交换的能力。

第三,货币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

(二)货币形态的演变

熟悉货币形态的演变:实物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

1.实物货币

实物货币是直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本身具有相应的价值和特定的使用价值。其流通分两个阶段:

(1)初级阶段,非金属的实物货币流通阶段。

(2)高级阶段,金属的实物货币流通阶段。

金属货币流通的发展过程:第一,货币材料:贱金属——贵金属;第二,以金属的自然形态流通——铸币流通。

2.代用货币——可以与实物货币等价交换

代用货币是指代表金属实物货币流通并可随时兑换成金属实物货币的货币形态,包括银行券和辅币。代用货币体现了一定的信用关系,是由实物货币向现代信用货币发展的一种过渡性的货币形态。

典型的代用货币是银行券。其主要特征有:

①银行券是由银行发行的可以随时兑现的代用货币。

②银行券的发行必须具有发行保证,一般分为黄金保证和信用保证。

③早期银行券的发行是分散的,后来中央银行逐渐垄断了银行券发行。

3.信用货币——不能与实物货币按某种平价相兑换

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一定的信用程序发行,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是货币发展的现代形态。信用货币实际上是一种信用工具或债权债务凭证,它本身没有内在价值,也不能与实物货币按某种平价相兑换。在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的发行主体是银行,其发行程序是银行信贷程序,由国家赋予无限法偿能力,并强制流通。

信用货币的主要存在形式是现金和银行存款。

信用货币的基本特征:(掌握)

①中央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是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发行的纸币本位货币,本身不具有十足的内在价值。

②信用货币是债务货币,现金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是商业银行的负债。

③信用货币具有强制性,通过法律手段确定其为法定货币。

④国家可以通过银行来控制和管理信用货币流通,把货币政策作为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的重要手段。

电子货币是新型的信用货币形式,是信用货币与现代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被称为继金属铸币、纸币之后的“第三代货币”。

28评论

相关问答

    向你推荐

      热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