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8
浏览数
2547
愿你如花般纯洁
桥脆脆:
浙江杭州钱江三桥突然塌了,
江苏盐城通榆河桥瞬间垮了,
福建武夷山公馆大桥轰然倒了
投资11亿元的武汉白沙洲长江大桥,于2000年建成通车至2010年9月,十年间已维修“整容”24次,平均不到1年要修两次,陷入“屡坏屡修、屡修屡坏”的怪圈。
浙江上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21日上午发布新闻说:当天凌晨2时20分左右,上虞市县道南春线7K+966春晖互通绍兴至宁波、台州方向上引匝道发生坍塌事故,总长度120米,最高落差7米、最低落差米。现场发现匝道上有4辆货车侧翻,事故造成3人轻微伤。
值得关注的是:此桥为2005年建成通车。
桥坚强:
●赵州桥 建于隋朝大业年间,至今1400年
●四川简阳沱江大桥 桥龄41年(2008年汶川大地震受损成危桥,经艰难爆破拆除。2011年4月27日,重建的简阳沱江一桥及东溪大道胜利实现通车)
●钱塘江大桥 桥龄74年(由于战争原因曾主动断桥11年)
●武汉长江大桥 桥龄54年
●南京长江大桥 桥龄43年
●哈尔滨松花江大桥 桥龄110年
●宁波奉化江上灵桥 桥龄75年(由德国公司设计,这家公司经历二战,竟仍然保存着灵桥的档案,前不久寄来文件提醒业主及时维修)
●兰州中山铁桥 桥龄102年
孤木成林L
胡继连山东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胡继连,1963年11月生于淄博,经济学博士,山东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1]、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农业大学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山东省政府农业专家顾问团农经分团副团长,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理事,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棉花产业经济岗位专家,山东省农村经济管理重点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山东省农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常务),中国共产党泰安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2000年曾留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visiting professor)。中文名胡继连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963年11月主要成就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山东农业大学国际交流学院?院长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理事山东省财政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农村经济科研基地首席专家相关星图胡继连的主要著作共5个词条1017阅读山东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山东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是2018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灌溉水资源利用管理研究《灌溉水资源利用管理研究》是2007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胡继连,武华光。水权市场与农用水资源配置研究《水权市场与农用水资源配置研究》是2005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胡继连。查看更多个人简介主要研究方向承担课题及项目出版图书著作及论文获奖情况TA说个人简介胡继连,男,1963年11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山东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1]、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农经分团副团长、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理事、山东省财政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农村经济科研基地首席专家。曾任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山东农业大学国际交流学院院长。主要荣誉称号: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山东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讲授主要课程:经济学前沿(博士生课程)、产业组织理论(博士生课程)、微观经济学(硕士生课程)、资源与环境经济(本科生课程)。主要学术领域:资源与环境经济、产业组织与管理。主要研究方向资源与环境经济,产业组织与管理 。自99年以来,先后承担山东农业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及部分本科生的经济理论专题、产业组织与管理专题、西方经济学专题、管理学专题、资源与环境经济专题、经济英语、会计英语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培养博士研究生20人、硕士研究生8人。2000年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承担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软科学项目1项、农业部软科学项目1项、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计划项目1项、山东省软科学项目2项、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项目4项、其他项目10余项。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1999年)。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与研究报告150余篇。承担课题及项目(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资源配置机制的转换及水权市场的建设与管理研究”(编号70373042);(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农户经济行为研究”(1990-1991);(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引进产业化机制发展我国农田水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999-2000);(4)国家软科学项目“农用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03DGQ3D074) ;(5)国家教育部研究项目“水权市场的建设与管理研究”;(6)农业部软科学研究项目“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分配机制与扶持政策研究”;(7)农业部“948”项目“科技组织制度与农业技术进步”;(8)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水权市场的构建与管理理论及其在农用水资源配置中的应用”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844);(9)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业节水激励机制与管理政策研究”(编号:Y2008H27);(10)山东省 2 0 0 1年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项目“水权市场的构建与运作原理及其在农用水资源配置中的应用研究”(项目号 :0 1BJJ15 )。出版图书没有更多了产业组织制度与中国农业发展研究作者名称 胡继连作品时间 2002年12月《产业组织制度与中国农业发展研究》是在2002年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胡继连。产业组织制度与中国农业发展研究 胡继连,西爱琴 著 9787109081093 中国农业出版社¥来自京东去购买产业组织制度与中国农业发展研究 胡继连,西爱琴 著 中国农业出版社¥来自京东去购买【正版现货】产业组织制度与中国农业发展研究 胡继连,西爱琴 著 中国农业出版社¥来自当当网去购买正品】《产业组织制度与中国农业发展研究》 9787109081093 中国农业出版社¥37来自京东去购买产业组织制度与中国农业发展研究 胡继连,西爱琴 著¥45来自京东去购买著作及论文(1)水权质量与农用水资源需求管理研究 胡继连、姜东晖、戎丽丽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11出版) ;(2)山东蔬菜产业组织问题研究 于仁竹、胡继连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05出版) ;(3)灌溉水资源利用管理研究 胡继连、武华光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02出版);(4)水权市场与农用水资源配置研究:兼论水利设施产权及农田灌溉的组织制度 胡继连、葛颜祥、周玉玺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01出版) ;(5)果品产业化管理理论与实践 胡继连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01出版) ;(6)产业组织制度与中国农业发展研究 胡继连、西爱琴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12出版) ;(7)会计原理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会计 胡继连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8)胡继连。农用水权的界定、实施效率及改进策略[J]。农业经济问题,2010(11);(9)张复宏,胡继连。我国水果产品在东盟市场的竞争力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1(02);(10)胡继连,武华光。引黄灌溉的管理制度及其绩效分析[J]。农业科技与管理,2010(02);(11)胡继连,葛颜祥,李春芳。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政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9(01);(12)张维,胡继连,刘新芝,葛颜祥。农区林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山东省荷泽市为例[J]。林业经济问题,2004(02);(13)胡继连。人力资本投资与新农村建设[J]。山东社会科学,2006(07);(14)张伟,胡继连,温小昭。绿色物流与区域经济互动机制的初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6-05);(15)葛颜祥,胡继连。水权市场运行机制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6(10);(16)胡继连,姜东晖,陈 磊。农业节水的微观困境与出路:山东的实证[J]。农业经济问题,2006(12);(17)姜东晖,胡继连,武华光。农业灌溉管理制度变革研究*———对山东省SIDD试点的实证考察及理论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09);(18)吕广宙,胡继连。我国蛋鸡产业平台期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J]。中国农村经济,2005(12);(19)张吉国,胡继连.农产品国际贸易技术壁垒与我国农产品标准化问题研究[J]。调研世界,2005(07);(20)接玉梅,葛颜祥,胡继连。小城镇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J]。经济地理,2004(24-03);(21)胡继连,吕志轩。我国农业行业协会的发展与完善[J]。古今农业,2004(03);(22)胡继连,葛颜祥。黄河水资源的分配模式与协调机制——兼论黄河水权市场的建设与管理[J]。管理世界,2004(08);(23)葛颜祥,胡继连,张维,薛兴利。基于期权的林木产权评估[J]。资源科学,2005(01);(24)于永德,胡继连。农业科技进步的组织制度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4(12);(25)张吉国,胡继连,张新明。我国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标准化问题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03);(26)葛颜祥,胡继连,接玉梅。黄河水权市场的建设及其作用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2(04);(27)胡继连,张维,葛颜祥,周玉玺。我国的水权市场构建问题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2(02);(28)胡继连,王仁强,方金。山东农业新科技革命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J]。农业技术经济,2000(05);(29)胡继连,葛颜祥,解秀兰,武华光,吕志轩。山东的小麦供求关系及生产安排方案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2(02);(30)张吉国,胡继连。WTO农业标准与我国农业标准化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2(04);(31)胡继连,周玉玺,谭海鸥。小型农田水利产业组织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3(03);(32)于永德,胡继连。农业科核成果转化研究徐述[J]。农业科技管理,2003(06);获奖情况1、灌溉水资源利用管理研究,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水权市场的构建与运作原理及其在农用水资源配置中的应用研究,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3、山东省农田水利产业化发展实践与理论分析,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到垂死还不觉痛楚
在美国十多年,回到故土。旧日朋友大都不在学术界,听说我一直都在搞哲学,都会好奇地问我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在他们看来我也许会有令人满意的答案。“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就是这类问题中的最常见的一个。虽然这不是现代哲学家讨论的典型问题,但人们认为哲学家对其应该有个较明确的说法,也是合乎情理的。不过,我确实没有仔细查阅过其他哲学家是否对这个问题有过较系统的讨论,因为这不是正规的学术论文,我也不妨试着说出一点自己的想法,而毋须考虑是否重复或忽略了他人的观点而不自知。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当人们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明白问者期待的是哪一种答案。当有人问你“先有美国还是先有英国”时,一句简单的“先有英国”就行了,最多再加上几句对历史的解释。很显然,鸡与蛋的问题要求的不是这类答案,无论你回答的是鸡还是蛋,一定都离真正被期待的答案很远,不然的话,文章的开头十几个字就够了。因为这里问者早已预先认为无论哪个直截了当的回答都似乎同样有道理,或同样缺乏道理。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要发问,如果不是早就断定这个问题没有答案而故意刁难的话,就是想知道到底哪种答案更有道理,要你帮他解开心中的疑团。所以,这里要你说清的是“为什么先有鸡”或是“为什么先有蛋”,而不是直截了当的“先有鸡”或“先有蛋”。那么我们要如何回答这里的“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把问题本身可能隐藏的歧义加以澄清。“鸡”可以指所有的鸡,也可以指某只确定的鸡,“蛋”可以指所有的蛋,也可以指某只确定的蛋。如果问题中的“鸡”是指所有的鸡,“蛋”是所有的蛋,显然我们是找不到答案的,因为有些鸡先于有些蛋,另一些鸡后于另一些蛋。如果问题中的“鸡”和“蛋”指的是某个确定的“鸡”和某个确定的“蛋”,那么哪个在先哪个在后就不能单靠思维推理得知,而是要求我们进行实证性的调查研究,看看究竟哪天的什么时间哪只鸡被孵出来的,而哪个蛋是哪天下出来的。如果你认为在蛋壳里边鸡已存在,在母鸡的身体里蛋也已存在,问题会复杂些,但原则上,这样的问题只能个案处理,我们不可能给出一个普遍的哪个在先的答案。 其实,上面的都是题外话。我们稍作思考,就会知道问题中的“鸡”和“蛋”,是指“第一只鸡”和“第一个鸡蛋”。所以,问题的较为完整的表述是:“先有第一只鸡还是先有第一个鸡蛋?如果有答案,那么答案的依据是什么?” 现在,一个“先”字的含义决定了整个问题的性质,如果它指的是时间上的先后,就属于事实问题,如果指的是逻辑上的先后,就属于概念问题。比如说,你问我先有汽车还是先有汽车轮,我的回答是事实上先有汽车轮后有汽车,因为在时间顺序上,不先做好汽车轮子,完整的汽车就做不出来。但是在概念上,先有汽车,后有汽车轮子。因为在逻辑上只有先理解了什么是汽车,才能理解什么叫汽车轮子。那么在鸡与蛋的问题中,我们问的是事实问题还是概念问题呢? 如果把它理解成事实问题,那么只要你设想自己的寿命很长,从既无鸡蛋又无鸡的远古活到今天,且记忆力没有问题,一直不断地观察有关的过程,似乎你就能明白无误地回答这个问题了,可不是吗?其实呢,问题要复杂得多,我们稍微仔细推敲一下,就会发现这种思路问题多多。鸡和鸡蛋从无到有的过程,无非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像进化论所说的那样,动物从低级生物演变而来,这样的演变可以是缓慢渐进的,或者是突变的。第二种可能,就是直接创生的,也即在第一个鸡或第一个鸡蛋出现之前,没有导致其出现的从非生物状态而来的中间状态。 先讨论进化的渐进过程,看看情形如何。因为是渐进,过程中任何一天和与其相邻的另一天之间不会让你看到任何物种进化的明显迹象。这样的话,你的寿命再长,从远古无鸡无蛋时期活到现在,你就能知道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吗?那可不一定。想想看,由于在没有鸡和鸡蛋的时候你还没有机会形成何为鸡何为鸡蛋的概念。在这种情况下,就是你一刻不停地观察进化的整个过程,你都没有可能在某一天的某一时刻猛然断定第一只鸡或第一只鸡蛋出现了,所以这条现场断定的思路是行不通的。那么,我们可以换一种想法。按照今日我们对鸡和鸡蛋的定义或一组断定什么是鸡什么是鸡蛋的充要条件,设想一下进化过程中当时是鸡蛋先出现还是鸡先出现。其实,只有这样的思路,才可能有某种可行性,因为当时不存在给鸡蛋下的定义,定义只能取今日的。也就是说,我们要用今日的概念理解过去的事情。那么,我们今日要如何给鸡蛋和鸡下定义、或采用何种判别标准才最自然合理呢?定义可能比较复杂,但鸡蛋一定是要在鸡的身体中长成的。今日,如果一个母鸡下出一个其他方面都像鸡蛋但没有蛋黄的东西,我们仍可以将其称作鸡蛋,但是如果某个科学家在实验室造出一个与鸡蛋不可分别的东西,我们也可以拒绝称其为鸡蛋。如此看来,按照这种自然的定义,没有鸡就没有鸡蛋。对比之下,鸡是如何定义的?判定一个东西是不是鸡,是否必然要看它是否从鸡蛋中孵化出来?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有人在实验室里用某种遗传工程技术绕过蛋的阶段培养出一只各方面都与一般的鸡不可分别的东西,我们没有理由拒绝把它称为鸡。其实这里已把事实问题暂时转换成概念问题了:在概念上是先有鸡后有鸡蛋。 概念澄清后,我们还是回到事实问题上来,继续讨论进化过程中的情形。这里,我们可以试图采取一种不符合原则、但也可以从某种角度理解的用词方法。按照这种方法,只要世界上出现了一个与我们今日的鸡蛋在物理上不可分别的东西,不管它是如何产生的,我们都称之为鸡蛋。也就是说,我们用今日对鸡蛋物理性能的内涵描述,去指称鸡蛋概念产生之前的相符的对象,从而“鸡蛋”可以指称不是鸡下的蛋。这样的话,是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呢? 假设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在第一只鸡出现以前,第一个在物理上与现在的鸡蛋相同的东西出现了,我们现在就把它称作“鸡蛋”。进一步假设这只鸡蛋是受精鸡蛋(有点奇怪,但如没受精这第一只鸡蛋也就永远不会变成鸡了),于是,这只鸡蛋在适当的温度等客观条件下就很快变成了小鸡:这哪是什么进化呀,这完全是奇迹!因为鸡蛋与鸡在物理上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相似之处,前者只是承载着后者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的控制程序再携带着必要的营养物质,把这样的先有控制程序后有物理过程的序列理解成自然进化的一个环节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在进化过程中首先成型的是鸡,而鸡经过自然选择慢慢进化成能把自己的机体信息经产卵的方式传给后代,倒是不那么费解了。这样,鸡也就在事实上先于鸡蛋。 现在再考虑进化过程中发生突变的情形,那就是,很久以前某只鸟(或任何其他会下蛋的东西)下了一个基因发生了突变的蛋,孵出来后,有了第一只鸡。这样的话,那个发生了基因突变的蛋能不能被称为先于第一只鸡的第一个鸡蛋呢?从语言的使用看,把那叫做第一颗鸡蛋也许有可以接受的理由,从而我们似乎可以想象鸡蛋先于鸡的情形。但是,这样一来,问题的实质却被掩盖了。如果我们采取这样的概念使用方式,一开始的问题,就应该是“先有鸟,还是先有鸟蛋”之类的了。人们对“鸡”并没有特殊的兴趣,而是对产蛋动物与这种动物的先后关系感兴趣。这里用“鸡”这个词,只是说起来更方便而已。所以,接受这种遗传突变的可能性,并不影响我们刚才得到的结论的实质,只是把“鸡”换成其他的什么东西就是了,如果说的是鸟,那么答案就变成:“先有第一只鸟,后有第一个鸟蛋”。 现在我们再思考非进化的创生的可能性。不管创造的力量是源于上帝还是其他我们不知道的什么东西,事情都要简单得多。鸡蛋有两种,受精的和没有受精的。要先创蛋,这个蛋就必须是在没有公鸡参与的情况下达到受精的状态,而且由于蛋造出来时没有母鸡,还要创造适宜的条件将蛋孵化。接着,还要重复整个过程,造出第二个受精状态的鸡蛋,孵出一只异性的鸡。然后,让造出的两只鸡交配,母鸡下蛋孵小鸡,才能让繁殖的循环过程开始并继续下去。这样的创造过程,虽然不是绝对不可能,但显然是笨拙混乱、事倍工半的。但是,如果先造鸡就是事半工倍了。一开始就造两只鸡,一只公鸡一只母鸡,创造即告完成。它们交配后下蛋再孵出小鸡,循环往复乐此不疲… … 这两个创造过程,到底哪个是实际上发生过的,靠单纯的推理是得不出结论的。但是,很显然,第二个过程,即造了鸡再让鸡生蛋育子,要合乎情理得多。不过,无论是第一还是第二个过程为实际发生的过程,我们都可以最后坚持先有鸡后有鸡蛋的说法。这是因为,如上所述,我们今日定义中的鸡蛋不是能孵出鸡的蛋,而是鸡下的(至少是鸡体内产生的)包括没受精的因而孵不出鸡的蛋,也就是说,不能孵出鸡的鸡蛋还是鸡蛋,而不由母鸡体内产生的东西不管与鸡蛋多么相似,我们还是有理由坚持不把它叫做鸡蛋。就是上帝先造出像鸡蛋那样的东西,我们也不必把它称作鸡蛋。这样的话,还是先有鸡,后有鸡蛋。 所以,说到底,这主要还是一个概念问题,其次才涉及到事实问题。在概念上,先有鸡,后有鸡蛋;在事实上,如果我们允许在概念上做些松动而有了继续讨论的余地,也是先有鸡后有鸡蛋比反过来的情形要合理得多。所以,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认为:先有鸡,后有蛋。
看孤独的烟火
7月,密集的垮桥事件,刺激公众神经。7月15日,通车14年的杭州第三钱塘江大桥坍塌,7月14日,建成12年的福建武夷山公馆大桥北段坍塌,7月11日,建于1997年的江苏盐城境内328省道通榆河桥坍塌……年轻的桥,纷纷倒下。对应“桥脆脆”.宁波灵桥乡绅监管德国造 【桥档案】桥龄:历时两年建成,已75岁桥长:132米坚强的理由:采用欧洲成熟工艺,材质优良,监管到位。当年,检验砂石的乡绅用白纱布把砂石包起,解开后,纱布须一尘不染,才可用于浇筑。不管是在宁波市民还是在桥梁专家的眼里,灵桥都只是一座普通的公路桥。“它所用的,就是当时最常用的钢材,建筑工艺是当时欧洲最常见但也最成熟的工艺。”桥梁专家陈惟珍说。这座普通的公路桥,目前已服役了75年。现在这里每天仍然车水马龙。“建桥以利乡众”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灵桥1936年6月27日举行通车典礼。这是我国最大的新型独孔大环桥。灵桥的前身,是唐代的一座浮桥,《鄞县通志》记载:“历宋元明清,因而修之,桥之坏也屡矣。”每逢夏秋台风,浮桥时常断链,屡造成死伤。特别是1926年8月的一次事故,三十余人溺亡。此事件,促使地方士绅有了集资修建新桥的念想。彼时当政之国民政府陷于军阀、党争。沪宁两地的工商界人士便担起了“建桥以利乡众”的使命。乡绅们在宁沪两地募捐筹款。建桥时牵扯到46间当地居民房屋的拆迁。士绅们通过自己威望,加上合理赔偿,顺利解决了征地问题,没造成一起纠纷。彼时的上海滩被称“十里洋场”,众多外国企业在这里寻找机会。通过谈判,建桥事项由德商西门子洋行承包。钢梁则由德国另一家名叫孟阿思的桥梁公司提供;打桩和混凝土工程分包给康益洋行;油漆工程由信昌洋行承包。最成熟的欧洲技术与中国最传统的乡绅文化,在灵桥的修建过程中,有机结合。古老的乡绅文化主要体现在修桥资金的筹集、监管程序上。对桥梁质量起重要影响的水泥、钢材等,乡绅们和洋商均有具体约定。据说,当时所用砂石,都是用筛子筛过,并清洗得一尘不染。检验砂石的乡绅会用白纱布把砂石包起来,解开后,纱布必须一尘不染,才可用于浇筑。老而弥坚灵桥竣工翌年,抗战爆发,灵桥成了敌军轰炸的目标。海曙区文物管理所文保员李文国介绍说,有一次9架飞机投下18枚炸弹,但也只在桥上留下一些小坑。它竣工13年后,解放战争的烽火烧到此处。1949年7月份,国民党空袭宁波,弹痕斑斑的灵桥屹立未倒。但毕竟是76年前的设计,陈惟珍说,现在它最怕船只撞击,“它太矮了”。1994年,宁波灵桥实施了拓宽改造工程,2003年再次整修,4年后又进行大修。宁波市政桥梁管理所巡查科科长邓水源介绍说,比起宁波其他桥梁,“可以明显感受到灵桥材质的优良,看不出建筑于动乱年代。”□本报记者 孔璞南京长江大桥“再用50年没问题” 【桥档案】桥龄:历时8年建成,已43岁桥长:1577米(正桥)坚强的理由:汇集全国桥梁专家,严把质量关。时为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曾调来约百辆坦克同时开过桥面,以检验大桥质量。78岁的老工程师万方每周都会去看看他曾参与设计的南京长江大桥。自1968年通车至今,南京长江大桥已近43岁。近年来,大桥先后经历多次修补,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桥本身的安全状况,上海铁路局南京桥工段相关负责人描述为“非常健康”。万方认为,按照当初设计建造的预想,该桥应在中年,“再用50年没问题”。条件差但重质量资料显示,南京长江大桥自1960年动工建设。经过三年自然灾害、“文革”等,历时8年建成通车。该桥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建成后,使过江时间由轮渡一个半小时缩短为两三分钟。南京长江大桥在建设时,几乎汇集了当时全国所有桥梁专家。工程师万方介绍,当时技术和材料相对落后。不过,虽然受艰苦条件等因素制约,但对待建设质量十分严格,也没有现在工程转包的概念。万方回忆,大桥建成通车后,时为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将军,曾调来约百辆坦克,同时开过桥面,以检验大桥质量。后来虽然南京长江二桥、三桥等跨江桥先后建成,不过南京长江大桥承受的压力依然很大。万方说,因为该桥不收过桥费,行车路线短等原因,很多车都集中走该桥,包括一些重载车辆。压力大不断修补几年前,围绕南京长江大桥争议不断。桥身净空高度24米,万吨油轮无法通行。甚至有人建议将桥炸掉。除此,桥面、伸缩缝、基座等均有不同程度破损,也出现多处裂缝。2002年以来,大桥先后经历多次修补。2007年,同济大学的桥梁专家对南京长江大桥进行全面“体检”后认为,大桥“骨骼”状态良好,但主桥局部构件特别是公路桥面的病害较多。2008年,该桥部分结构大修。在2006年时,南京市人民政府、上海铁路局曾联合下发《南京长江大桥安全管理办法》,设立大桥安全保护区。不过,目前该桥的压力仍然很大。据上海铁路局南京桥工段路桥科数据,目前该桥日车流量7万多辆,日通行列车100多对。该桥通行初期,日车流量约为7000辆,设计通行量约1万辆。今年7月28日,上海铁路局南京桥工段大桥车间书记叶恒金称,目前该桥“很健康”,整体结构“很安全”。□本报记者 孟祥超武汉长江大桥70多次撞击仍无恙【桥档案】桥龄:历时两年建成,已54岁桥长:1156米(正桥)坚强的理由:追求坚如磐石,工艺先进,修建时属世界领先。它的工艺被比喻为“栽牙齿”,先在河床岩石表面钻空,随后立柱,再用混凝土将其包裹。一个多月前,武汉长江大桥的一次撞击事件,让钱学新有些紧张。钱是中铁大桥局工程师,曾参与过大桥建设。撞击发生在今年6月6日,一艘万吨级油轮撞上武汉长江大桥7号桥墩,这是10余年来,长江大桥发生的最大一起桥墩遭撞击事件。撞击后,大桥7号桥墩西侧有明显白色、黑色擦痕,除此之外没有其他问题。这座大桥竣工于1957年10月,当时就有设计者说:“无论是工艺还是修建质量,武汉长江大桥都是当时世界领先的。”各路精英齐聚修桥钱学新回忆,当初建武汉长江大桥时,几乎集结了国内各个领域的精英,并有苏联专家提供支持。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成立于1955年2月,主任是茅以升,委员包括罗英、陶述曾、李国豪、张维、梁思成等。而有关武汉长江大桥坚固性的论证,当时的苏联专家西林曾经打过一个比方:“我们的设计前提是假设由二列都是双机牵引装满货物的火车,向同一方向,以最快的速度开向桥中央,在同一时间内,来个紧急刹车;假设在这一时间,公路桥排满了汽车,也来个紧急刹车;假设在这一时间内,武汉发生了地震,江上刮起了八级大风,又有具有三百吨的水平冲力船碰到桥墩上,大桥仍坚如磐石,稳如泰山。”钱学新讲述,当年建桥,所有建筑材料都有严格的甄选标准:选材来自外省工艺较好的地方;水泥选取至少是500号以上的标准,强度大,而当时普通建筑均为300号左右;砂石会先运回工地试用观察,合格后再做采购;工人一定要用小锤子敲击钢梁上每一颗铆钉,总数达好几万颗,苏联专家还会对此进行抽检。每10年全身“体检”当时的苏联专家西林摒弃采用了100多年的“气压沉箱法”,提出一个前无古人的设想:管柱钻孔法。钱学新描述,就像给人栽牙齿一样,10多根柱子栽到江底下,让它牢固地“长”岩石上,再形成桥墩。中铁大桥局称,保证和延长大桥使用寿命,一是靠养护,二是靠管理。相关部门每隔10年要对大桥作一次全面“体检”,而每年有一次普通检查。2002年时,武汉市曾投资1000多万元对桥面进行大“整容”。经过50多年的运行检验,虽因大桥曾遭受撞击多达70多次,但桥的稳定性良好,仍能保证火车和机动车的正常通行。
听说你被采花了
桥坚强: ●赵州桥 建于隋朝大业年间,至今1400年 ●四川简阳沱江大桥 桥龄41年(2008年汶川大地震受损成危桥,经艰难爆破拆除。2011年4月27日,重建的简阳沱江一桥及东溪大道胜利实现通车) ●钱塘江大桥 桥龄74年(由于战争原因曾主动断桥11年) ●武汉长江大桥 桥龄54年 ●南京长江大桥 桥龄43年 ●哈尔滨松花江大桥 桥龄110年 ●宁波奉化江上灵桥 桥龄75年(由德国公司设计,这家公司经历二战,竟仍然保存着灵桥的档案,前不久还寄来文件提醒业主及时维修) ●兰州中山铁桥 桥龄102年桥脆脆:7月,密集的垮桥事件,刺激公众神经。7月15日,通车14年的杭州第三钱塘江大桥坍塌,7月14日,建成12年的福建武夷山公馆大桥北段坍塌,7月11日,建于1997年的江苏盐城境内328省道通榆河桥坍塌……
优质经济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