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师考试点弹性公式怎么求

经济师考试(经济师)2025-05-20 14:30:49点击:6578

点弹性公式为 e=-(dxdp)×(px) 其中p为商品的价格,x为相应的需求量。

对弹性系数大小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是替代品和时间。替代品数目多、相似程度大,弹性系数就大;相反,系数就小。消费品在短期内弹性系数小,在长期内系数大。另外,消费品的用途多寡、消费品耐用程度、产品成本的高低、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都对弹性系数有一定影响。

影响因素

需求价格弹性: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越大就越富有弹性,反应越小就越缺乏弹性。

供给弹性: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大,物品的供给就富有弹性;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小,物品的供给就缺乏弹性。

点弹性公式为 e=-(dxdp)×(px) 其中p为商品的价格,x为相应的需求量。

点弹性的类型:

1、需求完全无弹性,即E= 0,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价格如何变动,需求量都不会变动。例如,糖尿病人对胰岛素这种药品的需求就是如此。

2、需求完全有弹性,即E =∞,在这种情况下,当价格为既定时,需求量是无限的。例如,银行以一固定价格收购黄金,无论有多少黄金都可以按这一价格收购,银行对黄金的需求是无限的。

3、需求弹性单一,即E = 1,在这种情况下,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与价格变动的比率相等。以上三种情况是需求弹性的特例,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少见的。现实中常见的是以下两种。

除了需求价格弹性之外,经济学家还运用了其他弹性。最重要的是,他们用需求收入弹性来衡量消费者收入变动时需求量如何变动。

需求收入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反应程度的衡量,用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收入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这就是:需求收入弹性=需求量变动百分比/收入变动百分比。

点弹性公式是e=-(dxdp)×(px),其中p为商品的价格,x为相应的需求量。

点弹性公式是指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它等于需求量的无穷小的相对变化对价格的一个无穷小的相对变化的比率,即:点弹性系数=需求量的相对变化价格的相对变化,因为点弹性公式只表明一点上的弹性,因此只适用于价格和需求量变动较小的场合。

公式分析:

有一些商品价格其价格变动对需求量影响比较小,比如粮食、蔬菜、盐等生活日用品,这些价格和需求量变动较小的场合就比较适合用点弹性公式来计算弹性系数。

点弹性系数的结果也就表明了该商品是否是具有弹性的商品,一般来说用点弹性计算的商品其弹性比较小,也就是缺乏弹性。

经济师考试点弹性和弧弹性

按照惯例,初中级经济师考试每年只举办一次,且固定在每年11月份举行,很多考生并不了解经济师考试其考试题型、题量,出题特点等,下面深空网就跟大家详细讲解经济师考试相关情况。经济师各科目考试特点分析(1)经济法基础考试内容:50%左右涉及到2018年新增内容和历年未考核过的原教材内容;考点分布:知识点考察面面俱到,考题呈现综合性和细致性的特征;考试难度:难度中等,考题灵活,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无需死记硬背。(2)专业知识与实务考点分布:试题覆盖面广,各章节考点分布比较均匀,难易程度相对稳定;试题规律:按教材章节内容顺序出题,真题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和相关性;考点变化:将近30%考核新增考点、偏僻点或者是历年未涉及的出题点。经济师考试题型介绍《经济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与实务》两个科目考试时长都为小时,试题全部为客观题,《经济基础知识》题型有单选和多选两种题型,《专业知识与实务》在此基础上多一种40分的案例题。各科目考试题型题量以及分值(参考往年考情)1、《经济基础知识》考试题型及题量(1)单选70道,每题1分;(2)多选35道,每题2分;总题量105道,总分值140分。2、《专业知识与实务》考试题型及题量(1)单选60道,每题1分;(2)多选20道,每题2分;(3)案例分析20道,每题2分;总题量100道,总分值140分。值得注意的是,初中级经济师各科目成绩实行2年为一个周期的滚动管理方法,应试人员须在连续的两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全部应试科目,方可取得相应级别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大一的微观经济学考试重点内容:

1供需关系: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至少要掌握供给和需求的弧弹性、点弹性,交叉价格弹性等。

2.效用论方面至少要知道边际效用、消费者均衡条件、消费者剩余、边际替代率这些。

3.生产论里什么短期生产函数、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等成本线、等产量线、规模递增、不变和递减的那个函数、要会求企业利润最大化。好多公式的,但是计算不难。

4.成本论:机会成本的含义,显成本,隐成本,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的区别,沉淀成本的含义等。

作为一名大一备考期末的新生,我所学习到的大一的微观经济学考试重点有:

一,第一章中的重点是价格弹性,要掌握其公式和理解弹性的含义,熟悉掌握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二,第二章消费者选择的重点包括边际效用递减、无差异曲线、预算约束性的变动。

三,第三章中的短期生产函数和长期生产函数。

四,第四章完全竞争市场,理解完全竞争的含义,以及相关的计算题计算。

五,第五章不完全竞争市场,掌握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市场的特点,需求曲线分析,相关的计算题计算。

作为一个学习过微观经济学的大三学生,并且微观经济学期末考试在80分以上,现在我来说一下微观经济学的重点。

首先就是名词解释,要知道一些专有名词的意思,比如机会成本、需求、均衡价格、供求定理等等。然后就是经济学现象的图像,需要知道变化的过程和怎样画图,比如需求曲线如何变化、供给曲线如何变化、以及均衡点等等。最后就是经济学的一些计算公式,比如需求的价格弧弹性、点弹性、商品边际替代率MRS、消费者均衡条件等等,微观经济学的计算题只要记住公式总体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

中级经济师保护价格在4章2022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各章高频考点(一)2022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各章高频考点汇总前五章的内容,后续章节将陆续为大家更新。一、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1)本考点包括最高限价分析及保护价格(也称最低限价、支持价格)分析。考试中单选题、多选题均有涉及,主要考核内容:①保护价格的具体表现(保护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可能导致市场过剩,出现变相降价或者黑市交易;需要政府建立收购和储备系统)。②最高限价的具体表现(最高限价低于均衡价格;可能导致市场供给短缺,出现黑市交易和黑市高价;需要政府建立配给制)。③根据实际生活例子选择适用哪种政策,如生活必需品涨幅过大可以采取最高限价政策,如为了保护一些农产品的利益应实行最低限价政策。(2)记忆提示:最高限价政策本质是保护消费者利益或者降低生产者成本,掌握本质后其表现自然就记住了,再进行相应的对比记忆最低限价的本质和表现。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口诀“保过”,即保护价格超过均衡价格,会导致市场过剩,变相降价,收购储备系统。取反义即最高限价的表现。通过口诀结合对比记忆这样才不容易混淆。二、需求价格弹性(1)本考点考核形式以单选题为主。主要考核内容:需求价格弹性类型、影响因素(侧重多选)、计算(点弹性、弧弹性)。考试时点弹性题目会给出某商品价格变动(或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以及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数值,根据公式求需求量如何变动(或价格如何变动)。(2)考频提示:考核需求价格弹性频率很高,关于对弹性的学习要准确区分四种弹性的含义、类型及影响因素,这里很容易记混。要学会运用举例的方法。三、无差异曲线(1)本考点单选题、多选题考核均有涉及,以单选题为主。主要考核内容:①无差异曲线的含义(描述偏好),一般考核多选题、形状、特征(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消费者的偏好程度越高;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能相交;无差异曲线从左向右下倾斜,凸向原点,斜率为负),一般考核多选题。②偏好的基本假定(完备性、可传递性、多比少好),一般考核单选题。③边际商品替代率递减规律的理解。(2)记忆提示:无差异曲线图形和特征应结合记忆,图像包含了全部特征,图形与文字结合记忆会印象更深刻。(3)边际商品替代率递减规律即一种商品消费量逐渐增加,消费者为了获得这种商品的额外消费而愿意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会越来越少。下面给大家举一个“吃包子”的例子,帮助大家具体理解。包子普通售价 1 元个,当你特别饿的时候,不吃会饿死的时候你会舍得花 5 元买 1 个包子;当你吃了 4 个包子后,处于半饱的状态,你不愿意付出 5 元去买 1 个包子,你会接受用 3 元买 1 个包子;当你吃了 5 个包子已经处于要饱的状态,你可能只会接受付出 1 元买 1 个包子;当你吃了 6 个包子完全吃饱后,再吃 1 个包子可能会吐的情况下,就算包子再便宜你也不会花钱去买包子了。四、企业形成的理论(1)本考点单选题、多选题考核均有涉及,以单选题为主。主要考核内容:①企业的本质或显著特征。②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③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的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因素。(2)本考点在考试中往往以“下列说法正确的有……”这种形式出题,属于考核比较综合的方式,一定要对每个选项有准确的认识才可以做对题目。五、各种市场结构的特征

1.供求的影响因素及供求定理,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及弹性的计算2.无差异曲线、等产量线的特征及原因3如何实现消费者均衡4.试述市场失灵的原因及对策、委托代理理论5.各种成本曲线的形状、成因及关系,各种成本的计算6.各种收益的关系及图形7.如何实现生产者均衡;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原因及计算8.四种市场的区别及效率比较9.博弈及博弈的解10.生产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11.公平的衡量12.如何实现生产的最优13.如何理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4微观经济政策有哪些

微观经济学考试重点需要从名词解释、曲线图、计算题、论述这几个方面下手。

第一章:基本名词的概念,需求曲线、供给曲线、市场均衡时的曲线,需求弹性、供给弹性如何计算。

第二章:基本名词的概念,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效用最大化,无差异曲线,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第三章:基本名词的概念,生产函数,边际产量,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技术替代率及其递减规律,等产量线,等成本线,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短期成本,长期边际成本。

第四章:基本名词的概念,市场结构的四种类型以及它们的特征和区别,短期均衡,长期均衡,生产者剩余。

第五章:基本名词的概念,垄断,价格歧视,短期均衡,长期均衡。

中级经济师求点弹性

给大家分享一些需求价格弹性的基本类型,详情见下文。

需求价格弹性的基本类型

1.富有弹性(高弹性)Ed>1:需求量的变动率大于价格的变动率。

2.单一弹性Ed=1:需求量的变动率等于价格的变动率。

3.缺乏弹性(低弹性)Ed<1:需求量的变动率小于价格的变动率。

更多中济师考试相关问题请访问:

4.需求价格弹性和总销售收入的关系

(1)如果Ed>1,为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销售收入与价格成反向变动。降价→收入增加,适用“薄利多销”的方法。

(2)如果Ed<1,为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销售收入与价格成同向变动。降价→收入减少。

(3)如果Ed=1,需求单一弹性的商品,价格变动不会引起销售收入的变动。降价→收入不变。

来源:

中级经济师考试共分为《经济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和实务》两个科目,《经济基础知识》相对来说是一门难度较低的科目,不过该学科知识点比较多,考生同样不能忽视,下面深空网针对《经济基础知识》教材各章节为大家提供一些学习建议,希望有所帮助。《经济基础知识》各章节学习建议(一)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考试内容:导致供求曲线点移动和线移动的因素;均衡价格模型的应用四大弹性的计算;以及需求价格弹性和需求交叉弹性的含义等。复习方法:本章理解为主,需要同学们结合典型例题进行学习。(二)消费者行为理论考试内容:效用理论;无差异曲线的特征以及对应的基本假定;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复习方法:本章理解为主,需要同学们结合典型例题进行学习。(三)生产和成本理论考试内容:企业形成的理论;几个关于成本的概念;短期成本曲线及其位置关系等。复习方法:本章图形较多,需要同学们利用图形记住理论知识。(四)市场结构理论考试内容:四种市场结构的特征;完全垄断市场中的生产者行为;完全竞争市场中的生产者行为等。复习方法:本章图形较多,需要同学们结合典型例题进行学习。(五)生产要素市场理论考试内容:完全竞争生产者的要素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劳动供给曲线;生产要素市场中的几个概念等。复习方法:本章图形较多,需要同学们结合典型例题进行学习。(六)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考试内容: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对称以及政府的干预措施等内容。复习方法:需要同学们结合典型例题进行学习。

为了在考试中考到一个不错的成绩,考生需要加快备考复习的步伐,做好考前的备考工作,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备考知识点: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2020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备考知识点: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

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

一种劳动力工资率变化1%所引起的另一类劳动力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1.总替代关系

两种劳动力交叉工资弹性是正值,意味着一种劳动力工资率提高促使另一种劳动力的需求数量增加,两者是总替代关系。

2.总互补关系

两种劳动力交叉工资弹性是负值,意味着一种劳动力工资率提高会促使另一种劳动力的需求数量减少,是总互补关系。

中级经济师弹性公式

只要有恒心,铁杵磨成针,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备考知识点: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2020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备考知识点: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

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

某种劳动力的工资率(W)变化1%所引起的此种劳动力的需求量(L)发生变化的百分比。

η=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工资率变动×100%=(△L/L)/(△W/W)×100%

1.需求富有弹性

|η|>1,工资率上升1%所引起的劳动力需求量下降的幅度大于1%。

结果:需求量下降,工资总量下降。

2.需求缺乏弹性

|η|<1,工资率上升1%所引起的劳动力需求量下降的幅度小于1%。

结果:需求量上升,工资总量相对上升。

3.单位弹性

|η|=1,工资总量不变。

文章讲解了劳动力供给弹性的概念,以及劳动力供给的经济周期与生命周期。  (三)劳动力供给弹性  概念:劳动力供给的数量随着工资率变动而发生变动的灵敏程度,一般可用工时变动百分比同工资率变动百分比之间的比率来显示。  供给弹性=劳动工时变动%工资率变动%=(工时增加或减少绝对数量初始工时)%(工资率上升或下降绝对数量初始工资率)%通常,工资率的上升总是会带来劳动力供给量的增长,因而劳动力的供给弹性一般为正。  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1 ,劳动力供给曲线富有弹性;  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1,劳动力供给曲线缺乏弹性;  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1,劳动力供给曲线具有单位弹性,数值为1;  在某种情况下,工资率变动可能不会带来劳动工时的任何变动,则可认为劳动供给弹性为零,即劳动供给曲线无弹性。(垂直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如果工资率下劳动需求者可获得任意数量的劳动力,则劳动力供给弹性可视为无穷大,供给曲线具有无限弹性。(水平的劳动力供给曲线)   家庭生产理论与劳动力供给的周期理论  (一)家庭生产理论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其可以利用的时间总和可以被花费在三个方面,除了市场工作和闲暇,还可以把时间用在家务劳动上。家庭生产理论将家务劳动也看成是一种生产性劳动。实际上是把劳动者放在家庭的背景下去分析他们的劳动力供给决策的一种方法,倾向于将夫妻双方之间的劳动力供给决策看成是一种联合决策,而不是彼此独立的两种决策。(二)劳动力供给的经济周期与生命周期   1,劳动力供给的经济周期 在经济衰退时期,可能会对家庭劳动力供给产生两种并行的效应,附加工人效应和灰心丧气工人效应。  衰退时期工资率的下降导致闲暇的机会成本下降,结果导致对劳动力供给的替代效应发生较大作用。  2,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 当得到工资报酬的能力高于家庭生产率时,倾向于从事更多的市场工作,反之将从事家庭生产。 一般情况,一个人的时间密集型闲暇消费活动主要发生在早年和晚年,而在工资率较高的中年阶段,人们往往会把较多的时间用在有酬工作上。  2 劳动力需求   短期劳动力需求  (一)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与劳动力边际产出量  根据经济学关于理性人行为的假设,劳动力需求者或厂商的目标也是效用化,效用唯有利润可以体现,劳动力需求者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利润化目标。  劳动力的边际产出量是理解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的核心概念,它同时也是最古老,的经济思想之------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主题。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基本思想是:如果把一种生产要素逐渐越来越多地啬到数量固定的另外一种生产要素上去,则不断增加的这种生产要素所带来的边际产出量最终将会下降,甚至会变为零。这一规律具有普遍适用性。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表明,只要其他生产要素的数量不变,随着在生产中所使用的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每一单位追求的劳动力为总产量所带来的增加量即它们的边际产出量会出现先上升,后逐渐下降,然后达到零甚至为负的规律。需要注意:边际产出量最终将要下降,并不是因为新增加的工人本身技术较差,而是随着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资本变得相对短缺,生产过程本身无法容纳这么多劳动力。

为了在考试的时候考到一个好的成绩,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常考知识点:劳动力需求”,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2020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常考知识点:劳动力需求

一、短期劳动力需求

(一)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与劳动力边际产出量

在经济学中,新增一个工人所增加的产出被称为劳动力的边际实物产出(MPL),简称为“劳动力的边际产出量”。劳动力的边际产出量是理解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的核心概念。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基本思想是:如果把一种生产要素逐渐越来越多地增加到数量固定的另外一种生产要素上去,那么不断增加的这种生产要素所带来的边际产出量最终会下降,甚至会变为零。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表明,只要其他生产要素(通常指资本)的数量不变,随着生产中所使用的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每一单位追求的劳动力为总产量所带来的增加量即他们的边际产出量会先上升,而后逐渐下降,然后达到零甚至为负的规律。

(二)竞争性企业的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

1、劳动力边际收益(MRPL)反映的是每增加一个工人所增加的收益。与MPL的联系是:劳动力的边际收益等于劳动力边际产出量的价值量。

2、在短期中,企业的劳动力边际收益曲线就是它的劳动力需求曲线。

由于实物生产率的边际收益递减必定造成收入生产率的边际收益递减,所以它的形状也同样反映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3、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只要条件在MRPL>W时必然会增雇工人,一直增雇到最后雇用的一个工人的MRPL=W时为止。这显示了两个重要情况:

第一,在短期中,企业的劳动力边际曲线就是它的劳动力需求曲线。

第二,工资率与企业愿意雇用的人数,即劳动力需求之间存在着一种负相关的关系,因而劳动力需求曲线应是下倾的,即斜率为负。

二、长期劳动力需求

分析短期劳动力需求行为时,一般假定企业拥有一定数量的资本,且资本量不随工资率的变化而变化。但生产要发展,企业不可能永远不增加劳动力以外的其他生产要素。

工资率变动在长期中能够比短期中对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产生更大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工资率变动的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能够得到充分的实现。

(1)所谓规模效应,又称产出效应,它是指工资率变动首先直接作用于生产规模或产出规模,然后再进一步影响劳动力需求量的作用过程及其结果。

原理:工资率上升 —→ 成本上升 —→ 缩减生产规模 —→ 劳动力需求下降

(2)工资率上升的替代效应是指工资率变动通过影响资本和劳动力之间的相对投入比例而对劳动力需求量产生影响的作用过程及其结果。工资率上升时,企业势必会更多地依赖资本来进行生产,而更少地使用劳动力,向“资本密集化”的生产方式转变。

原理:工资率上升 —→ 增加资本需求,减少劳动力需求

工资率下降 —→ 增加劳动力需求,减少资本需求

工资率变动的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方向是相同的,即在长期内,工资率上升的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都使劳动力需求减少,工资率下降的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都使劳动力需求增加。所以,工资率变动对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影响是两种效应所引起的变化之和。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的走向,只能是向右下倾斜的,其斜率为负。

三、劳动力需求弹性与派生需求定理

(一)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

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η)是指某种劳动力的工资率(W)变化1%所引起的此种劳动力的需求量(L)发生变化的百分比。公式为:

η=劳动力需求变动%工资率变动%=(△LL)(△WW)

η的值为负数,但经济学通常重视的是弹性的绝对值。

(1)|η|>1时,富有弹性。如果劳动力需求曲线是富有弹性的,那么当工资率上升时,劳动力需求量下降的速度会超过工资率上升的速度,工资总量就会下降。反之,工资率下降,工资总量将上升。

(2)|η|<1时,缺乏弹性。如果劳动力需求曲线缺乏弹性,那么当工资率上升时,劳动力需求量下降的速度会慢于工资率上升的速度,工资总量就会上升,反之,工资率下降,工资总量将下降。

(3)|η|=1时,单位弹性。

(二)派生需求定理 希克斯——马歇尔

影响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的因素:

①最终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指产品价格变动1%所引起产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产品需求弹性越大,生产此种产品的劳动力的需求弹性也越大。

②要素替代的难易度。其他生产要素对劳动力替代越容易,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就越高。

③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也越大。

④产品总成本中劳动力成本所占的比重。总成本劳动力成本所占的比重越大,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越高。

(三)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

是指一种劳动力的工资率变化1%所引起的另一类劳动力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如是正值,即一种劳动力的工资率提高促进了另一种劳动力的就业量增加,说明两者是总替代关系;如是负值,说明是总互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