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江村经济师报名条件

经济师考试(经济师)2025-05-21 23:08:56点击:12878

费孝通(1910-2005)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的卓越领导人,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 1910年11月,费孝通出生于江苏吴江一个重视学校教育的家庭,4岁进入母亲创办的蒙养院,开始接受正规教育。 1928年,费孝通入东吴大学,读完两年医学预科,因受当时革命思想影响,决定不再学医,而学社会科学。 1930年到北平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33年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当研究生,1935年通过毕业考试,并取得公费留学资格。在出国前,偕同新婚妻王同惠子前往广西大瑶山进行调查,在调查时迷路,误踏虎阱,腰腿受伤,妻子出外寻求支援,不幸溺水身亡。费孝通伤愈后,回家乡农村休养时,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 1936年,费孝通去英国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这篇论文的中文名《江村经济》,此书流传颇广,曾被国外许多大学的社会人类学系列为学生必读参考书之一。 1938年回国后,费孝通继续在内地农村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农村、工厂、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社区。出版了调查报告《禄村农田》。 1944年,费孝通访美归来后不久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曾任清华大学教授,著作有《生育制度》、《乡土中国》及译文《文化论》、《人文类型》、《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等。

费孝通(1910-2005)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的卓越领导人,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吴文藻(1901年12月20日-1985年9月24日),江苏江阴人,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雷洁琼,1905年生,中国民主促进会名誉主席、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1952年生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后,是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也是当今中国最著名的社会性学家之一。孙立平,著名社会学家、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导师、教授。周孝正,著名社会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教授。李强,著名社会学家,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概况费孝通(1910-2005),字彝江。祖籍江苏吴江。1928年夏天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第一附属高中,秋天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0年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学士学位。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获硕士学位。1936年秋入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攻读人类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8年秋回国,任教于云南大学社会学系。1940-1945年任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并主持云南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室工作。1945-1952年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社会学教授。1952-1957年任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人类学教授。1980-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85年起任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人类学教授。作为社会活动家,曾担任民盟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1980年接受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颁发的马林诺斯基名誉奖;1981年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赫胥黎奖章;1988年在联合国接受1988年“大英百科全书”奖;1993年获日本亚洲文化奖;1994年接受菲律宾马克赛赛社区领袖奖。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乡土重建》、《皇权与绅权》、《民族与社会》、《生育制度》、《行行重行行》等。 费孝通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2005年4月24日22时3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人物生平早年经历1910年11月2日,费孝通出生于江苏吴江。《费孝通铜像》南京大学美术学院吴为山作品1928年,入东吴大学(现苏州大学),读完两年医学预科。1930年,到北平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33年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研究生,1935年通过毕业考试,并取得公费留学。193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社会学学士学位,师从中国人类学家吴文藻。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学人类学系,师从俄国人类学家史禄国。留学海外1936年夏,费孝通去英国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中文名《江村经济》。1938年夏,费孝通回到中国,任教于云南大学社会学系,主持云南大学和燕京大学合办的社会学研究室。1940年~1945年,任云南大学社会学教授。学成归国1944年费孝通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曾任清华大学教授,著作有《生育制度》、《乡土中国》及译文《文化论》、《人文类型》、《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等。1945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投身于民主爱国运动。1945年起历任西南联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副教务长。1945年~1952年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社会学教授。1952年~1957年任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55年到贵州进行民族识别,参加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曾任国务院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第六届中央主席、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民族大学的前身中央民族学院的副院长、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教授。1957年3月24日费孝通写的《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发表在《人民日报》,划为“右派”。晚年时期1978年~1982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1979年,起任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1980年~1982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80年,在美国丹佛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马林诺夫斯基名誉奖,并被列为该会会员。1981年,在英国伦敦接受英国皇家人类学学会颁发的赫胥黎奖章。1980年,春费孝通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马林诺斯基名誉奖,1981年春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奖章,1982年被选为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荣誉院士,1988年费孝通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同年费孝通获《大英百科全书》奖。曾在革和国民经济中的位置提出了精辟的见解。1998年,《中国非国有经济年鉴》创刊,费孝通任名誉主编。1982年,起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1982年,被英国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授予荣誉院士称号。1982年~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名誉所长。1985年,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88年,在美国纽约获大英百科全书奖。1993年,在日本福冈获亚洲文化奖。1994年,获该年度菲律宾拉蒙·麦格赛赛“社会领袖奖”。1998年,获“霍英东杰出奖”。1999年11月,费先生接受钱伟长邀请,担任上海大学上海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1999年至2004年相继出版的《费孝通文集》(16卷本)。2005年4月24日22时3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2005年4月24日),男,江苏吴江人,中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第六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

费孝通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

研究成就

费孝通是中国社会学的总设计师。从历史上看,费孝通对中国社会学的贡献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年以前,费孝通关于社会学的大部分经典之作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比如:《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皇权和绅权》等等,都是在这个阶段发表的。

第二个阶段是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以前,这是费孝通经历坎坷的一段时间,尽管身处逆境,他还是仗义执言,提出“为社会学说几句话”、“再为社会学说几句话”,然而,最后终于不许说话了。1957年以后费孝通主要从事翻译和边界问题研究。第三阶段是1979年的改革开放以后,费孝通重建中国社会学的一段时间。

费孝通为今日中国社会学作出了总体设计,勾画了今日中国社会学的蓝图,确立了中国社会学的实证风格。为解决社会问题、医治社会疾病出谋划策。在中国的江南,星罗棋布的小城镇已经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模式之一,这是费孝通留给我们的一份巨大财富。

为中国农民找一条出路,成为费孝通研述一生的大课题。费孝通三访温州、三访民权、四访贵州、五上瑶山、六访河南、七访山东、八访甘肃、27次回访家乡江村。

他研究中国的穷人主要是农民,如何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之路。他关心中国农村和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关心农产品流通和农民增收问题,为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扩展资料:

论著

费孝通著述浩繁,其作品《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以及晚年《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必读之书,他的主要论著收入《费孝通文集》(群言出版社)、《费孝通全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Peasant Life in China(1939年,该书译为江村经济)、《禄村农田》(1943年)

Earthbound China: a study of rural economy in Yunna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45年. ISBN 978-0-226-23955-2.

中国绅士(1945年)、《初访美国》(1945年)

《内地农村》(1946年)、《美国人的性格》(1947年)

《生育制度》(1947年)、《乡土中国》(1948年)

《乡土重建》(1948年)、《访美掠影》(1980年)

Toward a People's Anthropology. New World Press. 1981年. ISBN 978-0835109130.

Chinese Village Close-up(1983年)、《从事社会学五十年》(1983年)

《小城镇四记》(1985年)、《费孝通社会学论文集》(1985年)

《费孝通社会学文集》(1985年)、Small Towns in China(1986年)

《记小城镇及其他》(1986年)、《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1987年)

《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1988年)、《行行重行行》(1989年)

《费孝通文集》(1999年)、《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1989年)

《费孝通散文》(1999)、《费孝通在2003 : 世纪学人遗稿》(2005年)

《民主•宪法•人权》(2013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费孝通

费孝通江村经济师备考

《江村经济》(费孝通)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江村经济

作者:费孝通

豆瓣评分: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份:2001-3

页数:356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专著,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因此,这本书将说明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

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生于江苏吴江。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4岁起在母亲创办的蒙养院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就读于东吴大学医预科、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清华大学研究院,后留学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其所著的《江村经济》被认为是我国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的一个里程碑。论著甚丰,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英文版,1939)、《禄村农田》(1943)、《生育制度》(1947)、《乡土中国》(1948)、《乡土重建》(1948)、《从事社会学五十年》(1983)、《费孝通社会学文集》(1985)、《记小城镇及其他》(1986)、《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1987)、《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1988)《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1992)、《费孝通文集》(1999)等,论文多篇。1980年3月,国际应用人类学会授予他该年度马林诺夫斯基名誉奖;1981年11月,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向他颁发了该年度赫胥黎奖章。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一、《江村经济》一书的基本信息 ①《江村经济》的创作背景  《江村经济》一书是费孝通先生的成名作。1935年,在清华大学的导师史禄国教授的主张下,费孝通先生到广西大瑶山调查,但不幸失事受伤。经过医治之后,他在第二年暑期的时候回到家乡休息。就在这个期间,他接受他的姐姐的建议,去吴江县庙港乡开弦弓村参观访问。后来,费孝通先生出国留学,新的导师马林诺夫斯基得知他曾经在开弦弓村进行过调查,便直接指导费孝通先生进行论文写作。这篇论文在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之后,经过他的导师马林诺夫斯基介绍到书局出版,他的导师马林诺夫斯基还亲自给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作序,这就是今天的《江村经济》。  ②什么是江村?    “江村”是费孝通先生在做对开弦弓村的社会调查时所起的化名。开弦弓村坐落在太湖东南岸,位于长江下游,在上海以西约 80 英里的地方,其地理区域属于长江三角洲,行政上当时归属于吴江县管理。这个地方有很多适宜耕种的洪积冲积平原,但大部分地方还是平川。这里水陆交通比较发达,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船。这里百分之九十的土地都用于种植水稻,同时开弦弓村也是当时中国国内重要的蚕丝业中心之一。该村与费先生的故乡同属吴江,吴江也是江苏的一个村子,费孝通先生的别名费彝江中也有一个“江”字。为了叙事的方便,便取了“江村”作为化名。  二、江村及其中国农村社会关系问题(第三章至第八章) ①农民的家庭关系       在农村中的基本社会群体就是家,而占中国农村家庭单位中又占了很大比重,因此。农民的家庭社会关系问题成了围绕中国农村存在和发展的基本问题。    第三章至第六章,费孝通先生重点探讨的中国农民家庭的社会关系、人际交往生活等基本问题。关于传统的中国农民家庭,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人所说的“家”,是一个扩大化的家庭概念。在人类学的概念里,家庭是指一个包括父母及未成年子女的生育单位。而中国人所说的“家”,却是一个扩大的“家庭”。它是以父母关系为核心,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单位。(注意,在传统中国家庭伦理中,子女辈女性在结婚后自动脱离原有的家庭社会关系)。中国人概念中的“家”不仅包含了人类学里“家庭”的概念,还把成年或已婚子女甚至远房近房的父系亲属。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这是因为传统中国农村长期处于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状态中。小农经济的经济形态则要求以集体主义的社会形式来组织生产,因此“家”的范围在中国被扩大化。      另一方面,中国人概念中的“家”更加强调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相互依存。这种强大的黏性关系有利于保证社会的延续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合作。      从这种解释来看,也可以解释中国农村的婚育问题,  费孝通先生在他的另一本著作《生育制度》里面对生育问题做过如下评价:“为了更好地生育下一代,人类诞生了婚姻制度,而不是为了性以及生育的合法界定,但这又保证了人类世代的延续。”这句话放在传统的中国农村莫不如是,由于脆弱的小农经济,中国农民长期生活在较为贫困的状态,中国农民家庭需要足够多的劳动力才能维持其生存,因此在中国农村家庭成员的人数特别是男丁的人数较多(计划生育之前),生育的问题就成为传统农村的头等大事,围绕生育问题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关系(包括婚恋形式、家庭伦理)构成了中国农村的基本社会伦理体系。      这一套伦理体系是植根于父系血缘关系社会中的,因此,长辈的威权大于一切,在家庭里,晚辈即使已婚,依然从属于长辈的父母。在整个农村社会里,即使自己家财万贯,也依然要听从长老和乡绅的指导。家长制似乎贯穿了整个农村,必然会对婚恋生育有所干预。因此,家长的意志了成为农村婚恋甚至生育行为的前提。         而在伦理体系之外,围绕着生育伴生的还有农村的的部分文化活动,农村生育文化应运而生。包括婚恋文化、迷信文化等活动,这一切都是围绕着生育而生的。         家长对晚辈的婚恋都存在着不同程度下的干预,婚姻的安排更多是看重经济效益而不是遵从人的自我意愿。因此,这样的婚姻组建起来的家庭存在不和睦的可能性。而为了维持这种婚姻关系,传统儒家的“三纲五常”大行其道。用儒家伦理强行压制住了个人意志。使得这种婚姻关系在农村坚如磐石般存在几千年。         在传统农村社会里,女性是没有权利的,由于劳作能力相对有限,女性在传统农村的经济地位完全不如男性,而且在抚养成本上,女性相对要比男性成本稍高一点,因此在农村,女性没有相应的权利。这在婚姻关系中表达得十分明显。女性无权向丈夫提出离婚,而丈夫却可以随意休妻。女性这个性别在婚姻关系中似乎被赋予了“原罪”,只能通过生育子女才能减轻其承担的社会压力。           然而吊诡的是,在农村实施“重男轻女”行为的反而大多数都是女性,特别是年老的女性。在家庭关系中,婆婆往往看不起新入门的媳妇。女性长期在重男轻女的社会氛围中长大,久而久之,被重男轻女的观念洗脑。产生刺激性认知改变,女性在传统农村面对着恶劣的社会环境,但无力改变,就会产生“性别原罪”的自我认知。对女性产生恐惧、痛恨等情绪,甚至包括自己和自己的孩子。           开弦弓村是传统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通过费孝通先生对开弦弓村的社会调查,我们能管窥中国传统农村的家庭伦理关系。②农民与农村的社会关系        农民是农村的最基本生产单位。而农民的聚落就是多个基本生产单位的总和也就是农村。农村是农业社会最高的社会单位。而农民的社会交往活动,大多围绕农村的生产活动而生。农村的生产活动成为了农村社会关系的核心。一些传统的节日就是在农事活动中诞生的。农民之间的社交很多时候都是通过传统节日和习俗相互连接的。           在农村的社会里,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就是长老乡绅。在中国农村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中。乡绅扮演着重要作用,是国家与农民之间的中间人,也是传统农村的实际统治者。但是费孝通先生在《江村经济》里对此着墨不多,在他的另一本著作《中国士绅》里有具体的论述。这里便不做展开。           农户与农村之间,有宗族作为一个纽带,通过这种虚拟的血缘关系,农村可以迅速被组织起来。但是,这种组织力受经济活动的影响较大,如果这个农村的经济活动比较依赖于集体劳作的话,这种组织力则更强。反之亦然。但是,血缘关系是确实是农村组织力的基础。没有这种血缘关系的存在,农村就无法发展。三、江村及其中国农村的经济关系 什么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影响最大?毫无疑问是土地。在自然经济占据绝对主体的小农经济时代,土地是国家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甚至是唯一载体。围绕土地的分配及其使用问题,中国的历朝历代及其社会在各方面都做出了解决本朝土地问题一些尝试。从初税亩到摊丁入亩,历代政权都在解决土地的平衡,而历次农民起义都直接根源于政府土地分配问题解决不力。书中提到的“红枪会”“华中的共产党运动”则是农民对于土地分配现状不满反抗的反映。土地的收成直接关系到农民的饥饿问题。这种不稳定的经济依托关系使得农民的收入非常低,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温饱果腹。农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自然不会有什么高效的社会组织力。费孝通先生同样认为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还是填饱农民的肚子他认为。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办法不在于紧缩农民的开支,因为农民本来就是出于贫困状态,余额几乎没有,紧缩开支只能加剧农民的贫困。更重要的是增加农民的收入。    费孝通先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认为中国农村经济结构的发展模式是一种“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虽然说中国农村的经济形式大多数是以种植业(特别是粮食作物)为主,一定程度的手工业经济同样在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作用。以费孝通先生考察的开弦弓村为例,开弦弓村以种植水稻的农业发展为主,以桑蚕丝工业的发展为辅。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中国农村的经济结构并不只是一元的,而是一种混合型经济。 但是,当时的中国农村,其结构的发展模式与其说是一种“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倒不如说是传统农业占主体,手工业以及部分渔猎业伴生发展的混合型经济。在这个时候,农村经济“工”的部分并不太明显。当时的中国是农工业大国,只是农村的工业是分散型的,所谓的工业形态也只是小家庭手工业或者稍大一些的合作社手工业,并不是很明显的大型工业运作,更谈不上所谓工业化。可以说,当时中国农村的工业依然处在一个极其落后原始的阶段。很显然难以生产出高质量的工业产品,自然无法同世界市场接轨,也没有什么竞争力可言。在费孝通先生考察的开弦弓村,农民生产同等品质和同样数量的蚕丝却不能从市场上得到同过去等量的纸币,因为其生产效率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基于这些问题,费孝通先生认为,解决中国农村困境问题要经过两个阶段: 第一步是社会再租织问题。费孝通先生赞成“土地改革、减收地租、平均地权”,认为“这种改革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因为它是解除农民痛苦的不可缺少的步骤。它将给农民以喘息的机会,排除了引起反叛的原因,才得以团结一切力量寻求工业发展的道路,只有经历这种斗争,我们才有希望真正建设起自己的国家。”通过改革,重新分配土地,以土地的重新分配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建立新的农村社会基础。通过工业化的方式让中国农村走出发展困境。 而发展中国乡土工业。就是农村发展的第二步,也是工业化的重点。这是农村发展的关键一步,它将对中国乡村工业的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当时的中国(现在也是)面临着城乡差距加大的困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发展乡村工业,带动乡村城镇化,这是解决中国当时问题的最基本出发点,这也可能是中国农村未来的归宿。发展乡村工业,除了该有的社会经济条件做土壤外,还需要去播种去抚养。人,或者说劳动力,就充当这个播种者的作用。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但是劳动力资源严重不均衡。由于乡村的贫困,农村的大量青壮年劳动力都涌向城市,费孝通先生指出了这些问题,当今中国的依然存在。目前看来,我们依然需要发展乡村工业,带动乡村城镇化,实现乡村振兴。然而这个问题的解决何其容易,只能留给我们这一代有能力的科学家和政治家去解决了。四、总结 《江村经济》面世距今已经八十多年了,期间中国经历了急剧的风云变幻,但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头再审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时,你会发现有些东西依然存在着,只不过形式有所不同而已。《江村经济》对于今天的中国依然很有现实意义,开弦弓村只是千千万万中国农村的缩影,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一个小小窗口切入,窥一斑而知全豹。去认识中国农村社会,去了解中国农村社会,解决中国农村的问题。

费孝通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费孝通《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一本好的书应该是不仅在其专业性方面给人以知识和启蒙,更重要的是是书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准则以及社会责任给人以无限的使命感。《江村经济》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1938年在英国伦敦大学的博士答辩论文,而其内容则源自1936年其在开弦弓村的实地调查。作者通过试验检验的理论总结是这本书的生命源泉。试验让费孝通先生掌握了第一手真实的资料,也让他的理论有了支撑,从而更具有说服力,这也成就了他。    在费老先生的书的序言中,老先生特别提到:献给我的妻子王同惠。他的妻子即是在陪同他考察时不幸遇难的,老先生的至情至性,使他对妻子难以忘怀,而这也成为他从事研究和成就事业的动力,在他以后的路程中对妻子的不舍和爱陪伴了他一生。    在书的开头,布马林诺夫斯基的序可以说是这本书的概括和精要。在序中马对文章内容做了精要概述,他总结道;贯穿此书的两个主题是土地的利用和农户家庭中在生产的过程。我读过之后发现也确是如此,在整部书中,费老先生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从细微处着手,历时两个月对开弦弓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予以研究,包括社会习俗、家庭生活、亲属关系、农业、贸易等各个方面,从而得出具体的结论,对中国农村的历史现状有了清晰明确的定位。尤其是第十二章《蚕丝业》,它是所有分析中的精华之篇,蚕丝业的技术变革引发了社会组织和社会原则的变革,进而影响了其它关系。费先生从历史角度出发,进行动态分析,而得出科学令人信服的结论。他通过分析当地蚕丝业的发展和变迁,揭示了资本、文化、技术在社会个层面的互相博弈。一个30年代的小村,所折射出的是国际蚕丝市场的变幻、村民的欲望、利益集团的贪婪,通过分析这些我们看的清清楚楚。费先生分析了改革的重要性,改革是必要的,费老先生甚至描述了改革的全过程,但他同时也也认识到改革中的困难:改革者未能控制价格,直接原因是资金问题。外部和传统力量相互碰撞,使人们看到了改革的前景,但又顾虑重重。这就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也成为他今后几十年特别是他后来重访江村的首要原因。    他还提到农村传统习俗,那些任何在现代人看起来愚不可及的习俗,在他的研究下显出了其历史存在的合理解释。这也就为我们研究中国文化提供了理论和现实的依据。比如说生辰八字,通常中国的家庭,在订婚前总会测算男女之间的八字,即年、月、日及时辰。()媒人把女方的红贴送到男方家里(男方有更多选择的权利),而男方父母则拿着它去找算命先生。其实算命先生在这里并不起什么实际作用,父母心中早有选择,他们给算命先生一些暗示,操纵着最后的结果。    然而算命先生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因为婚姻是包办的,从一些不了解的候选人里,要想选出一个合适的女孩子无异于赌博。每户人家都想找最好的媳妇,这个好,意味着能生育,能干活。算命先生不仅是充当作出决定的`一种工具,同时,也被用作把错误的责任推卸给上天意志的一个办法。如果你的婚姻不完美,那么这是命运,这实际上有助于维持夫妻关系。这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婚姻制度。费老先生的研究找到了中国古代乃至近现代算命存在的深层原因,这就是:心理安慰。    在书中老先生提出“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中国农村的真正问题是人民的饥饿问题。”“最终解决中国土地的问题的办法不在于紧缩农民的开支而应该增加农民的收入。因此,让我再重申一遍,恢复农村企业是根本措施。”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坐在办公室想出的。费老先生通过实地调查,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解决农村问题的出路是恢复农村企业。暂且不论这个观点对不对,至少这是费老通过具体的调查得出的,而且今天乡镇企业确是成为了农村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农村问题任然是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农村问题任然没有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了,可是离富裕还有相当一段距离。解决农村问题需要更多的社会工作者的实践调查,作为一个社会学学生,我还有许多事要做。    马林诺夫斯基对费孝通甚为赞赏:作者的一切观察所具有的特征是,态度尊严、超脱、没有偏见。当今一个中国人对西方文明和西方国家的政治有反感,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本书中未发现这种迹象。事实上,通过我个人同费博士和他的同事的交,我不得不羡慕他们不持民族偏见和民族仇恨——我们欧洲人能从这样一种道德态度上学到的大量东西。这也正是我所推崇的地方,一个学者只有毫无偏见,专心于自己的学术,有着自己的道德原则,遵守学术道德,才能在学术上和社会上赢得大家的尊重。当时正值国民党统治时期,红色革命也愈演愈烈,但费孝通并没有偏袒或惧怕哪一方而是实事求是地研究中国农村的农民的生活状况,并就自己的所见所闻提出自己的观点,为解决农村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我们的根本目的是明确的,这就是满足每个中国人共同的基本需要。”纯朴而原始的愿望诉说着一个爱国者的赤子之心。他知道自己对国家和民族最好的交代就是搞好自己的研究,为寻求新的民族出路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我们只有齐心协力,认清目标,展望未来,才不辜负于我们所承受的一切牺牲和苦难。”这是费老提出的期望,也确是我们所应做的。

费孝通江村经济师初级

费孝通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费孝通《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一本好的书应该是不仅在其专业性方面给人以知识和启蒙,更重要的是是书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准则以及社会责任给人以无限的使命感。《江村经济》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1938年在英国伦敦大学的博士答辩论文,而其内容则源自1936年其在开弦弓村的实地调查。作者通过试验检验的理论总结是这本书的生命源泉。试验让费孝通先生掌握了第一手真实的资料,也让他的理论有了支撑,从而更具有说服力,这也成就了他。    在费老先生的书的序言中,老先生特别提到:献给我的妻子王同惠。他的妻子即是在陪同他考察时不幸遇难的,老先生的至情至性,使他对妻子难以忘怀,而这也成为他从事研究和成就事业的动力,在他以后的路程中对妻子的不舍和爱陪伴了他一生。    在书的开头,布马林诺夫斯基的序可以说是这本书的概括和精要。在序中马对文章内容做了精要概述,他总结道;贯穿此书的两个主题是土地的利用和农户家庭中在生产的过程。我读过之后发现也确是如此,在整部书中,费老先生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从细微处着手,历时两个月对开弦弓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予以研究,包括社会习俗、家庭生活、亲属关系、农业、贸易等各个方面,从而得出具体的结论,对中国农村的历史现状有了清晰明确的定位。尤其是第十二章《蚕丝业》,它是所有分析中的精华之篇,蚕丝业的技术变革引发了社会组织和社会原则的变革,进而影响了其它关系。费先生从历史角度出发,进行动态分析,而得出科学令人信服的结论。他通过分析当地蚕丝业的发展和变迁,揭示了资本、文化、技术在社会个层面的互相博弈。一个30年代的小村,所折射出的是国际蚕丝市场的变幻、村民的欲望、利益集团的贪婪,通过分析这些我们看的清清楚楚。费先生分析了改革的重要性,改革是必要的,费老先生甚至描述了改革的全过程,但他同时也也认识到改革中的困难:改革者未能控制价格,直接原因是资金问题。外部和传统力量相互碰撞,使人们看到了改革的前景,但又顾虑重重。这就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也成为他今后几十年特别是他后来重访江村的首要原因。    他还提到农村传统习俗,那些任何在现代人看起来愚不可及的习俗,在他的研究下显出了其历史存在的合理解释。这也就为我们研究中国文化提供了理论和现实的依据。比如说生辰八字,通常中国的家庭,在订婚前总会测算男女之间的八字,即年、月、日及时辰。()媒人把女方的红贴送到男方家里(男方有更多选择的权利),而男方父母则拿着它去找算命先生。其实算命先生在这里并不起什么实际作用,父母心中早有选择,他们给算命先生一些暗示,操纵着最后的结果。    然而算命先生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因为婚姻是包办的,从一些不了解的候选人里,要想选出一个合适的女孩子无异于赌博。每户人家都想找最好的媳妇,这个好,意味着能生育,能干活。算命先生不仅是充当作出决定的`一种工具,同时,也被用作把错误的责任推卸给上天意志的一个办法。如果你的婚姻不完美,那么这是命运,这实际上有助于维持夫妻关系。这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婚姻制度。费老先生的研究找到了中国古代乃至近现代算命存在的深层原因,这就是:心理安慰。    在书中老先生提出“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中国农村的真正问题是人民的饥饿问题。”“最终解决中国土地的问题的办法不在于紧缩农民的开支而应该增加农民的收入。因此,让我再重申一遍,恢复农村企业是根本措施。”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坐在办公室想出的。费老先生通过实地调查,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解决农村问题的出路是恢复农村企业。暂且不论这个观点对不对,至少这是费老通过具体的调查得出的,而且今天乡镇企业确是成为了农村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农村问题任然是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农村问题任然没有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了,可是离富裕还有相当一段距离。解决农村问题需要更多的社会工作者的实践调查,作为一个社会学学生,我还有许多事要做。    马林诺夫斯基对费孝通甚为赞赏:作者的一切观察所具有的特征是,态度尊严、超脱、没有偏见。当今一个中国人对西方文明和西方国家的政治有反感,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本书中未发现这种迹象。事实上,通过我个人同费博士和他的同事的交,我不得不羡慕他们不持民族偏见和民族仇恨——我们欧洲人能从这样一种道德态度上学到的大量东西。这也正是我所推崇的地方,一个学者只有毫无偏见,专心于自己的学术,有着自己的道德原则,遵守学术道德,才能在学术上和社会上赢得大家的尊重。当时正值国民党统治时期,红色革命也愈演愈烈,但费孝通并没有偏袒或惧怕哪一方而是实事求是地研究中国农村的农民的生活状况,并就自己的所见所闻提出自己的观点,为解决农村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我们的根本目的是明确的,这就是满足每个中国人共同的基本需要。”纯朴而原始的愿望诉说着一个爱国者的赤子之心。他知道自己对国家和民族最好的交代就是搞好自己的研究,为寻求新的民族出路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我们只有齐心协力,认清目标,展望未来,才不辜负于我们所承受的一切牺牲和苦难。”这是费老提出的期望,也确是我们所应做的。

1939年,29岁的费孝通出版了英文版的《江村经济》一书,日后它被奉为中国人类学的奠基之作,费孝通还是世界上第一个指出乡村也能发展工业经济的经济学家。其实没有“江村”这么一个村庄,它的原型叫开弦弓村,在距离上海100公里的江苏省吴县。这本书的诱因是一个让人心碎的青春悲剧。就在四年前的1935年秋天,燕京大学社会系学生费孝通与新婚妻子王同惠前往广西大瑶山做瑶寨实地调查,在翻山越岭中,费孝通误入瑶族猎户为捕捉野兽而设的陷阱,王同惠为了救他独身离去寻援,不慎坠渊身亡。第二年开春,为了疗伤和平抚丧妻之痛,费孝通来到他姐姐费达生居住的开弦弓村,在这里,他拄着双拐,带着一颗破碎的年轻的心,开始了一次细致的田野调查,《江村经济》就是结出来的成果。供参考。

《江村经济》(费孝通)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江村经济

作者:费孝通

豆瓣评分: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份:2001-3

页数:356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专著,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因此,这本书将说明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

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生于江苏吴江。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4岁起在母亲创办的蒙养院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就读于东吴大学医预科、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清华大学研究院,后留学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其所著的《江村经济》被认为是我国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的一个里程碑。论著甚丰,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英文版,1939)、《禄村农田》(1943)、《生育制度》(1947)、《乡土中国》(1948)、《乡土重建》(1948)、《从事社会学五十年》(1983)、《费孝通社会学文集》(1985)、《记小城镇及其他》(1986)、《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1987)、《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1988)《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1992)、《费孝通文集》(1999)等,论文多篇。1980年3月,国际应用人类学会授予他该年度马林诺夫斯基名誉奖;1981年11月,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向他颁发了该年度赫胥黎奖章。

费孝通江村经济师报名

《江村经济》(费孝通)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书名:江村经济

作者:费孝通

豆瓣评分: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份:2001-3

页数:356

内容简介:这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专著,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因此,这本书将说明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

作者简介: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生于江苏吴江。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4岁起在母亲创办的蒙养院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就读于东吴大学医预科、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清华大学研究院,后留学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其所著的《江村经济》被认为是我国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的一个里程碑。论著甚丰,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英文版,1939)、《禄村农田》(1943)、《生育制度》(1947)、《乡土中国》(1948)、《乡土重建》(1948)、《从事社会学五十年》(1983)、《费孝通社会学文集》(1985)、《记小城镇及其他》(1986)、《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1987)、《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1988)《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1992)、《费孝通文集》(1999)等,论文多篇。1980年3月,国际应用人类学会授予他该年度马林诺夫斯基名誉奖;1981年11月,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向他颁发了该年度赫胥黎奖章。

概况费孝通(1910-2005),字彝江。祖籍江苏吴江。1928年夏天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第一附属高中,秋天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0年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学士学位。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获硕士学位。1936年秋入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攻读人类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8年秋回国,任教于云南大学社会学系。1940-1945年任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并主持云南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室工作。1945-1952年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社会学教授。1952-1957年任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人类学教授。1980-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85年起任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人类学教授。作为社会活动家,曾担任民盟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1980年接受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颁发的马林诺斯基名誉奖;1981年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赫胥黎奖章;1988年在联合国接受1988年“大英百科全书”奖;1993年获日本亚洲文化奖;1994年接受菲律宾马克赛赛社区领袖奖。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乡土重建》、《皇权与绅权》、《民族与社会》、《生育制度》、《行行重行行》等。 费孝通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2005年4月24日22时3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人物生平早年经历1910年11月2日,费孝通出生于江苏吴江。《费孝通铜像》南京大学美术学院吴为山作品1928年,入东吴大学(现苏州大学),读完两年医学预科。1930年,到北平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33年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研究生,1935年通过毕业考试,并取得公费留学。193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社会学学士学位,师从中国人类学家吴文藻。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学人类学系,师从俄国人类学家史禄国。留学海外1936年夏,费孝通去英国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中文名《江村经济》。1938年夏,费孝通回到中国,任教于云南大学社会学系,主持云南大学和燕京大学合办的社会学研究室。1940年~1945年,任云南大学社会学教授。学成归国1944年费孝通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曾任清华大学教授,著作有《生育制度》、《乡土中国》及译文《文化论》、《人文类型》、《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等。1945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投身于民主爱国运动。1945年起历任西南联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副教务长。1945年~1952年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社会学教授。1952年~1957年任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55年到贵州进行民族识别,参加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曾任国务院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第六届中央主席、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民族大学的前身中央民族学院的副院长、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教授。1957年3月24日费孝通写的《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发表在《人民日报》,划为“右派”。晚年时期1978年~1982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1979年,起任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1980年~1982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80年,在美国丹佛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马林诺夫斯基名誉奖,并被列为该会会员。1981年,在英国伦敦接受英国皇家人类学学会颁发的赫胥黎奖章。1980年,春费孝通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马林诺斯基名誉奖,1981年春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奖章,1982年被选为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荣誉院士,1988年费孝通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同年费孝通获《大英百科全书》奖。曾在革和国民经济中的位置提出了精辟的见解。1998年,《中国非国有经济年鉴》创刊,费孝通任名誉主编。1982年,起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1982年,被英国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授予荣誉院士称号。1982年~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名誉所长。1985年,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88年,在美国纽约获大英百科全书奖。1993年,在日本福冈获亚洲文化奖。1994年,获该年度菲律宾拉蒙·麦格赛赛“社会领袖奖”。1998年,获“霍英东杰出奖”。1999年11月,费先生接受钱伟长邀请,担任上海大学上海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1999年至2004年相继出版的《费孝通文集》(16卷本)。2005年4月24日22时3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分类:教育科学 >> 院校信息问题描述:在八十年代中后期,他是哪个大学的硕导?解析:应该是北京大学。下面是他的简历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生于江苏吴江,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城乡社会学、民族社会学、社会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193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社会学学士学位。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1936年秋抵英,师从布·马林诺斯基完成博士学业,根据其在吴江的调查结果写出论文《江村经济》。1938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0—1945年任云南大学社会学教授。1945—1952年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社会学教授。1952—1957年任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人类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7—1982年任中央民族学院人类学教授。1978-1982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1980—1982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79年任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同年被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聘为客座教授。1982—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名誉所长。1985年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80年在美国丹佛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该年度马林诺斯基名誉奖。1981年在英国伦敦接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该年度赫胥黎奖章。1982年被英国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聘为荣誉院士。1988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1989年被香港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1993年被授予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大奖。1994年被授予麦格赛赛奖,以表彰他在中国成功地将社会科学理论应用于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所做的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