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师基数效用论
中级经济师考试共分为《经济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和实务》两个科目,《经济基础知识》相对来说是一门难度较低的科目,不过该学科知识点比较多,考生同样不能忽视,下面深空网针对《经济基础知识》教材各章节为大家提供一些学习建议,希望有所帮助。《经济基础知识》各章节学习建议(一)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考试内容:导致供求曲线点移动和线移动的因素;均衡价格模型的应用四大弹性的计算;以及需求价格弹性和需求交叉弹性的含义等。复习方法:本章理解为主,需要同学们结合典型例题进行学习。(二)消费者行为理论考试内容:效用理论;无差异曲线的特征以及对应的基本假定;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复习方法:本章理解为主,需要同学们结合典型例题进行学习。(三)生产和成本理论考试内容:企业形成的理论;几个关于成本的概念;短期成本曲线及其位置关系等。复习方法:本章图形较多,需要同学们利用图形记住理论知识。(四)市场结构理论考试内容:四种市场结构的特征;完全垄断市场中的生产者行为;完全竞争市场中的生产者行为等。复习方法:本章图形较多,需要同学们结合典型例题进行学习。(五)生产要素市场理论考试内容:完全竞争生产者的要素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劳动供给曲线;生产要素市场中的几个概念等。复习方法:本章图形较多,需要同学们结合典型例题进行学习。(六)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考试内容: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对称以及政府的干预措施等内容。复习方法:需要同学们结合典型例题进行学习。
中级经济师考《经济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和实务》两门科目。其中,《经济基础知识》题型为单选题和多选题,其中单选题70道,每题1分;多选题35道,每题2分。《专业知识和实务》题型为单选题、多选题、案例分析题,其中单选题60道,每题1分;多选题20道,每题2分;案例分析题20道,每题2分。考试于11月12、13日举行,考试形式为电子化考试,应试人员须在连续两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全部应试科目,方可取得相应级别资格证书。《经济基础知识》教材的部分章节目录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一、市场需求;二、市场供给;三、均衡价格;四、弹性;第二章:消费者行为分析一、效用理论和无差异曲线;二、预算约束三、消费者均衡和需求曲线;第三章:生产和成本理论一、生产者的组织形式和企业理论;二、生产函数和生产曲线;三、成本函数和成本曲线;第四章:市场结构理论一、市场结构的类型;二、完全竞争市场上生产者的行为;三、完全垄断市场上生产者的行为;四、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上生产者的行为;第五章:生产要素市场理论一、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二、完全竞争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三、劳动供给曲线和均衡工资的决定;第六章: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一、市场失灵的含义;二、市场失灵的原因;三、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第七章: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一、国民收入核算;二、宏观经济均衡的基本模型;三、消费、储蓄和投资四、总需求和总供给;第八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一、经济增长;二、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三、经济发展;第九章: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一、价格总水平;二、就业与失业;三、失业和经济增长及价格总水平的相互关系;第十章: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一、国际贸易理论;二、国际贸易政策。中级经济师合格标准中级经济师每个科目总分为140分,要求考生达到60%及60%以上的分数视为合格,即每个科目需要达到84分及84分以上。2022年中级经济师考试即将开考,想要快速提高分数?还身处迷茫中的你,可直接点击下方图片参加“2022年中级经济师考前30天核心考点冲刺营”,助你成功上岸!
经济师栏目我们精心为广大考生准备了“中级经济师2017知识点:消费者行为理论”,各位同学赶快学起来吧,做好万全准备,祝各位同学考试顺利通过。
消费者行为理论
1、效用是指商品或者服务满足人们某种欲望的能力;效用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和服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效用是人们心里的一种主观评价。
2、经济人假设: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这是分析消费者行为的前提,是真个经济性的一个基础。
3、两种不同的效用理论。基数效用运用边际效用论分析。序数效用运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进行分析。序数效用认为消费者可以知道自己对不同消费组合的偏好次序。
4、无差异曲线: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定:完备性 可传递性 消费者总是偏好多而不是少;消费者对这条取消上各个点的偏好程度是无差异的。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能相交。特征:第一,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消费者的偏好程度就越高。第二,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第三,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凸向原点,斜率为负(绝对值)。
5、预算约束:影响因素:收入变动 收入增加预算线向右平移,反之。相对价格变动:两种商品的价格同比例同方向变化,使预算线平移,同比例上升使预算项左移,下降右移,两种商品的价格收入都同比例同方向变动,那么预算线不动。
6、消费者均衡:实现均衡的前提:偏好、价格、收入不变;消费者在需求曲线上的消费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
7、两种效应:1)收入效应:在名义收入不变时,该商品价格的变化,导致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化,进而导致购买量发生变化。正常物品:收入效应与价格反方向变化,低档品同方向变化;2)替代效应: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变化引起的相对价格变化所导致的需求变化。正常、抵挡物品:替代效应与价格反方向。正常、抵挡品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
8、总效应:是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低档品的需求曲线更陡峭,正常品的需求曲线更平缓,对价格变化的反应大。
中级经济师基数效用序数效用
两者都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x0dx0a 后者是前者的补充和完善。两者用的研究方法也不相同。前者用边际效用分析法,后者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x0dx0ax0dx0a 一、基数效用x0dx0ax0dx0a 基数效用论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是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的,因此,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正如长度单位可以用米来表示一样。x0dx0ax0dx0a 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x0dx0ax0dx0a 欲望——消费的动机;满足——消费的结果;效用——满足程度的度量。x0dx0ax0dx0a 效用——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获得的满足程度,它是衡量消费效果的综合指标。x0dx0ax0dx0a 效用概念有两个特点:1、是中性的x0dx0ax0dx0a 2、具有主观性。效用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x0dx0ax0dx0a 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其计数单位就是效用单位。x0dx0ax0dx0a 二、序数效用论是为了弥补基数效用论的缺点而提出来的另一种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例如,消费者消费了巧克力与唱片,他从中得到的效用是无法衡量,也无法加总求和的,更不能用基数来表示,但他可以比较从消费这两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效用。如果他认为消费l块巧克力所带来的效用大于消费唱片所带来的效用,那么就叫一块巧克力的效用是第一,唱片的效用是第二。x0dx0a 序数效用论采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x0dx0ax0dx0a 序数效用论用消费者偏好的高低来表示满足程度的高低。该理论建立在以下假定上:x0dx0ax0dx0a 1、完备性,即指对每一种商品都能说出偏好顺序。x0dx0ax0dx0a 2、可传递性,即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偏好是有序的,连贯一致的。若A大于B,B大于C,则A大于C。x0dx0ax0dx0a 3、不充分满足性,即消费者认为商品数量总是多一些好。
基数效用是马歇尔提出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以此推导出了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序数效用是希克斯提出的,采用无差异曲线推导出了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二者主要区别是,基数效用论主张效用可以用数字来衡量,而序数效用论主张效用只能用大小来比较,不能用数字来衡量。
效用有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之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分析消费者行为的两种方法,它们分别是基数效用论者的边际效用分析方法和序数效用论者的无差异曲线的分析方法。基数效用论者把效用区分为总效用和边际效用。其中,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1)假设不同。基数效用论假设消费者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是可以度量的,可以用基数;每个消费者都可以准确地说出自己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效用值是多少;边际效用MU具减规律。序数效用论则认为消费所获得的效用只可以进行排序,只可以用序数来表示;效大小及特征表现在无差异曲线中。(2)使用的分析工具不同。基数效用论使用MU以及在预算约束下求效用值的最大化作具。而序数效用论则使用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递减、预算约束线作为工具。(3)均衡条件的表达也不同。
两者都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 后者是前者的补充和完善。两者用的研究方法也不相同。前者用边际效用分析法,后者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一、基数效用 基数效用论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是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的,因此,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正如长度单位可以用米来表示一样。 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 欲望——消费的动机;满足——消费的结果;效用——满足程度的度量。 效用——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获得的满足程度,它是衡量消费效果的综合指标。 效用概念有两个特点:1、是中性的 2、具有主观性。效用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其计数单位就是效用单位。 二、序数效用论是为了弥补基数效用论的缺点而提出来的另一种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例如,消费者消费了巧克力与唱片,他从中得到的效用是无法衡量,也无法加总求和的,更不能用基数来表示,但他可以比较从消费这两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效用。如果他认为消费l块巧克力所带来的效用大于消费唱片所带来的效用,那么就叫一块巧克力的效用是第一,唱片的效用是第二。 序数效用论采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序数效用论用消费者偏好的高低来表示满足程度的高低。该理论建立在以下假定上: 1、完备性,即指对每一种商品都能说出偏好顺序。 2、可传递性,即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偏好是有序的,连贯一致的。若A大于B,B大于C,则A大于C。 3、不充分满足性,即消费者认为商品数量总是多一些好。
经济师栏目我们精心为广大考生准备了“中级经济师2017知识点:消费者行为理论”,各位同学赶快学起来吧,做好万全准备,祝各位同学考试顺利通过。
消费者行为理论
1、效用是指商品或者服务满足人们某种欲望的能力;效用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和服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效用是人们心里的一种主观评价。
2、经济人假设: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这是分析消费者行为的前提,是真个经济性的一个基础。
3、两种不同的效用理论。基数效用运用边际效用论分析。序数效用运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进行分析。序数效用认为消费者可以知道自己对不同消费组合的偏好次序。
4、无差异曲线: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定:完备性 可传递性 消费者总是偏好多而不是少;消费者对这条取消上各个点的偏好程度是无差异的。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能相交。特征:第一,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消费者的偏好程度就越高。第二,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第三,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凸向原点,斜率为负(绝对值)。
5、预算约束:影响因素:收入变动 收入增加预算线向右平移,反之。相对价格变动:两种商品的价格同比例同方向变化,使预算线平移,同比例上升使预算项左移,下降右移,两种商品的价格收入都同比例同方向变动,那么预算线不动。
6、消费者均衡:实现均衡的前提:偏好、价格、收入不变;消费者在需求曲线上的消费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
7、两种效应:1)收入效应:在名义收入不变时,该商品价格的变化,导致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化,进而导致购买量发生变化。正常物品:收入效应与价格反方向变化,低档品同方向变化;2)替代效应: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变化引起的相对价格变化所导致的需求变化。正常、抵挡物品:替代效应与价格反方向。正常、抵挡品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
8、总效应:是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低档品的需求曲线更陡峭,正常品的需求曲线更平缓,对价格变化的反应大。
中级经济师基数效用
经济师栏目我们精心为广大考生准备了“中级经济师2017知识点:消费者行为理论”,各位同学赶快学起来吧,做好万全准备,祝各位同学考试顺利通过。
消费者行为理论
1、效用是指商品或者服务满足人们某种欲望的能力;效用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和服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效用是人们心里的一种主观评价。
2、经济人假设: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这是分析消费者行为的前提,是真个经济性的一个基础。
3、两种不同的效用理论。基数效用运用边际效用论分析。序数效用运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进行分析。序数效用认为消费者可以知道自己对不同消费组合的偏好次序。
4、无差异曲线: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定:完备性 可传递性 消费者总是偏好多而不是少;消费者对这条取消上各个点的偏好程度是无差异的。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能相交。特征:第一,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消费者的偏好程度就越高。第二,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第三,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凸向原点,斜率为负(绝对值)。
5、预算约束:影响因素:收入变动 收入增加预算线向右平移,反之。相对价格变动:两种商品的价格同比例同方向变化,使预算线平移,同比例上升使预算项左移,下降右移,两种商品的价格收入都同比例同方向变动,那么预算线不动。
6、消费者均衡:实现均衡的前提:偏好、价格、收入不变;消费者在需求曲线上的消费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
7、两种效应:1)收入效应:在名义收入不变时,该商品价格的变化,导致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化,进而导致购买量发生变化。正常物品:收入效应与价格反方向变化,低档品同方向变化;2)替代效应: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变化引起的相对价格变化所导致的需求变化。正常、抵挡物品:替代效应与价格反方向。正常、抵挡品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
8、总效应:是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低档品的需求曲线更陡峭,正常品的需求曲线更平缓,对价格变化的反应大。
中级经济师有用。1、对于在校大学生用处:(1)增加知识学习,促进就业。(2)为简历加分,在入职等方面具有基本条件和资格。2、对于在职人士用处:(1)学术和社会收益:证明专业水平高度,而带来的专业地位和职业水平的社会声誉。(2)职业发展收益:在晋升和转岗等方面具有基本条件和资格的作用,并可指导下属职业发展。(3)经济收益:在国有企业和事业政府单位,可根据职称级别晋升相应的工资级别,包括到达一定条件后的晋级。
中级经济师考2门,分别为《经济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与实务》。成绩2年之内有效,需要在2年之内通过全部考试科目。
当前中级经济师的考试科目共分为两门。分别为《经济师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和实务》。
其中《经济基础知识》为必考科目,《专业知识和实务》分为十大专业,考生可任选其一,分别为:工商管理、农业经济、财政税收、金融、保险、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经济、运输经济、建筑与房地产经济、知识产权十个专业。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专业能力进行选择。
经济师证书在同等职称证书中含金量算是比较高的。是否拥有经济师证书是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行业招聘的重要参考指标。一些企事业单位会通过职称评定来决定工资水平或晋升,有了经济师职称,可以改善自身的晋升空间。
中级经济师成绩2年内有效,中级经济师成绩管理是指应试人员确定报名参加本次考试后,须在连续的两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全部应试科目,方可取得相应级别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应试人员取得证书后,相应级别和专业的成绩滚动期结束,应试人员不再具有滚动期内的有效成绩。
也就是说,中级经济师考试有效期是两年,在连续的两个经济师考试年度通过《经济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和实务》两个科目,就可以获得中级经济师证书。如果第二个考试年过后还有科目没有通过,考试成绩全部作废。
中级经济师效用论概述
期望效用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Von Neumann and Morgenstern)在公理化假设的基础上,运用逻辑和数学工具,建立了不确定条件下对理性人(rational actor)选择进行分析的框架。
不过, 该理论是将个体和群体合而为一的。后来,阿罗和德布鲁(Arrow and Debreu)将其吸收进瓦尔拉斯均衡的框架中,成为处理不确定性决策问题的分析范式,进而构筑起现代微观经济学并由此展开的包括宏观、金融、计量等在内的宏伟而又优美的理论大厦。
扩展资料:
期望效用函数理论的修正扩展:
1、Karmark(1978)提出主观权重效用(Subjectively Weighted Utility,SWU)的概念,用决策权重替代线性概率,这可以解释Allais问题和共同比率效应,但不能解释优势原则的违背;
2、扩展性效用模型(generalized utility model)。该类模型的特点是针对同结果效应和同比率效应等,放松预期效用函数的线性特征,或对公理化假设进行重新表述,模型将用概率三角形表示的预期效用函数线性特征的无差异曲线
3、“后悔”的概念被引入,以解释共同比率效应和偏好的非传递性;如Loomes和Sudgen(1982)所提出的“后悔模型”引入了一种后悔函数,将效用奠定在个体对过去“不选择”结果的心理体验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期望效用函数理论
经济师栏目我们精心为广大考生准备了“中级经济师2017知识点:消费者行为理论”,各位同学赶快学起来吧,做好万全准备,祝各位同学考试顺利通过。
消费者行为理论
1、效用是指商品或者服务满足人们某种欲望的能力;效用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和服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效用是人们心里的一种主观评价。
2、经济人假设: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这是分析消费者行为的前提,是真个经济性的一个基础。
3、两种不同的效用理论。基数效用运用边际效用论分析。序数效用运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进行分析。序数效用认为消费者可以知道自己对不同消费组合的偏好次序。
4、无差异曲线: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定:完备性 可传递性 消费者总是偏好多而不是少;消费者对这条取消上各个点的偏好程度是无差异的。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能相交。特征:第一,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消费者的偏好程度就越高。第二,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第三,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凸向原点,斜率为负(绝对值)。
5、预算约束:影响因素:收入变动 收入增加预算线向右平移,反之。相对价格变动:两种商品的价格同比例同方向变化,使预算线平移,同比例上升使预算项左移,下降右移,两种商品的价格收入都同比例同方向变动,那么预算线不动。
6、消费者均衡:实现均衡的前提:偏好、价格、收入不变;消费者在需求曲线上的消费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
7、两种效应:1)收入效应:在名义收入不变时,该商品价格的变化,导致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化,进而导致购买量发生变化。正常物品:收入效应与价格反方向变化,低档品同方向变化;2)替代效应: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变化引起的相对价格变化所导致的需求变化。正常、抵挡物品:替代效应与价格反方向。正常、抵挡品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
8、总效应:是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低档品的需求曲线更陡峭,正常品的需求曲线更平缓,对价格变化的反应大。
(一)效用理论效用是指消费者消费商品获得的满足,是消费者对商品的主观评价。效用论用于分析消费者如何在满足人不同需要的商品之间做出选择,例如,消费者如何在棉衣和面包之间做出选择。效用论不用于分析消费者如何在满足相同需要的商品之间的选择,例如消费者如何在面包A和面包B之间的作出选择,因为此时的分析的价值十分有限。满足相同需要的商品之间的选择,采用有用性理论来分析效果要好得多。效用论分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基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消费商品获得的满足可以用一个数量来表示,例如,吃一个鸡蛋获得的满足为10,看一场电影获得的满足是12,从而,看一场电影比吃一个鸡蛋划算。序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消费商品获得满足无法用一个数量来表示,而只能排序。例如,消费者知道看一场电影获得的效用比吃一个鸡蛋获得效用高,但是效用具体数量则不得而知。效用论用以分析消费者在满足不同需要的商品之间的选择。例如,消费者如何在鸡蛋和电影之间选择。消费者如何在棉衣和面包之间做出选择。效用论认为,消费者在满足人不同需要的商品之间做出选择时,消费者追求的是效用最大化。在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与商品价格之比相等时,消费者实现了效用最大化。 效用论的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经济学家门格尔、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和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以及奥地利学派的一些其他研究作者。(二)有实用理论有用性是指商品具有的满足消费者某种需要的能力。商品有用性是商品本身具有的客观的能力,可以采用物理、化学等科学方法准确测量。有用性用于分析消费者在满足相同需要的商品之间的选择行为。例如,有用性可用于分析消费者在两个面包中选择哪一个更好,分析消费者在两件棉衣中选择那一件更好。有用性不能用于分析消费者在满足人不同需要的商品之间的选择行为,因为满足人不同需要的商品之间有用性不具有可比性。例如,有用性不能用于分析消费者在一个面包和一件棉衣选择那个会更好。满足相同需要的商品之间,可以比较有用性的高低,满足不同需要的商品之间,有用性不具有可比性。有用性分基数有用性和序数有用性。基数有用性是指商品的有用性可用一个数量来表示。例如对于甘蔗而言,如果甘蔗仅用于榨取蔗糖,那么,对甘蔗而言,基数有用性就成立。我们可以用蔗糖含量表示甘蔗的有用性。甘蔗A的蔗糖含量为600克株,甘蔗B的蔗糖含量为300克株,甘蔗A的有用性是甘蔗B的2倍。序数有用性是指商品有用性的高低可以比较出来,但是无法用一个数量来表示商品的有用性。例如,离市中心越近的住房越好,住房A离市中心1000米,住房B离市中心1500米,我们知道住房A比住房B好,住房A的有用性比住房B高,但是我们无法用一个数量代表住房A和住房B的有用性具体是多少。有用性论认为,消费者购买商品时,追求有用性与价格之比最高,也即人们常说的性能价格比最高。例如,甘蔗A蔗糖含量为600克株,价格3元株,甘蔗B蔗糖含量为500克株,价格2元株,此时消费者应该购买甘蔗B,因为甘蔗B的有用性与价格之比为250克元,高于甘蔗A的200克元。有用性论的代表有华人经济学家汪林海等。
杰文斯认为,经济学理论必须从正确的财富消费及效用理论出发。因为,人们为了消费才去劳动和生产,消费的种类与数量决定产品的种类与数量。他认为,商品是可引起快乐或避免痛苦的物理对象或行为,商品能够为人服务的抽象性质称为效用。效用不是物固有的属性,其产生与人的需要密切相关。一商品的各部分的效用不会是相等的。杰文斯把现有商品量中那个极小的或无限小的最后增量或可能增量的效用程度,定义为最后效用程度,其变化的一般法则是,随商品量的增加而递减。这就是杰文斯所谓的最后效用程度递减原理。他认为,经济学理论就是设立在这一原理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