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3
浏览数
12444
一音符住着两个索一默笑交错两个阴
一、人格的概念与影响因素(掌握)
(一)人格的概念:心理学所说的人格:是指个体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它是一个人在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动力系统。组织行为学中人格:是理解员工的思想、情感、行为方式以及对组织和工作的态度的重要因素。
练习一下:
1、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是( )。
A.人格
B.能力
C.态度
D.价值观
参考答案解析:A 此题主要是对人格定义知识点的考查。
(二)人格的影响因素(掌握)
1、遗传
(1)个体的人格是由其基因决定的
(2)遗传奠定了人格赖以生成的物质基础
(3)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受遗传的影响,但人格在短期内是稳固的。
2、环境
(1)许多环境因素对人格起着塑造作用。
(2)环境因素包括:教养方式、教育背景、生活环境、社会经济基础、人际关系以及个人体验等。
3、情境
(1)人格是相对稳定的。(了解)
(2)理解:它不是以刻板不变的方式保持唯一的形态,而是指在不同情境中随条件改变而采取不同的态度与行为反应方式,从而维系人格的本质特征。
(三)人格、情境与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熟悉)
1、人格是一种结构化的内在系统,他的形成受到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而且对个体的反映特点和体验特点进行调控。
2、人格是稳定的,虽然个体的行为方式和体验特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但其贯穿一生的东西是不会变的。
3、行为的跨情境一致性。
练习一下:
1.影响人格形成的环境因素不包括( )。
A.个人体验
B.教育背景
C.遗传
D.教养方式
参考答案解析:C 此题主要是对人格影响因素知识点的考查。这个知识点是历年考试的常规考点。其中环境因素包括:教养方式、教育背景、生活环境、社会经济基础、人际关系以及个人体验等。
二、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对人格的看法(掌握)
(一)弗罗伊德理论
1.人格的差异在于人们对待基本驱力方式的不同;
2.人格的两个不同部分:本我和超我之间的战争由“自我”来协调。
(二)人本主义
1.它是从个人意识经验与成长潜能整合角度理解人格:其核心强调自我实现的驱力。
2.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马斯洛和霍尼认为:个体先天或者后天的追求自我实现的'动机会驱动个体一直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和变化。
3.马斯洛:将自我实现置于需要层次结构的顶点。
三、人格特质理论(掌握)
(一)人格特质理论起源
1、特质理论是最为重要的人格理论,最早的特质理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四根说”。四根说”发展成为“四体液说”,该理论把人分为四类:多血质(快乐型)、粘液质(淡漠型)、抑郁质(不快乐型)和胆汁质(易怒型)。
2、特质理论有两个重要假设:第一,人格特质在时间上相对稳定。第二,人格特质在空间上相对稳定。
3、三大特质理论
(1)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人格结构有三个层面:一是枢纽特质(Cardinal traits),也叫基本特质,指那些渗透于人格以致遍及此人全部活动的特质。二是核心特质(Central traits),指渗透性差一些,但还是有相当概括力、有一般意义的特性,它是人格的建筑构件。三是次要特质(Secondary Traits),指不明显,不受人注目,一致性和一般性较低的人格特质。奥尔波特认为,各种特质不是零散的,而是有组织的,他假设有一个人格特质的组织者 “统我”的存在,“统我”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逐渐发展起来的。
(2)卡特尔的特质理论16种人格特质:P3
( 乐聪闻(稳)之(支), 兴有敢敏, 怀幻世忧, 实独自紧)卡特尔根据16种根源特质制定的测量量表,即卡特尔16人格因素量表(16PF),该量表对职业咨询、心理健康等有很大帮助
(3)艾森克的特质理论艾森克人格维度的划分采用了外倾和神经质两个维度。艾森克采用维度而非单个特质来划分人格,他认为:特质并非各自独立,相互之间有一定相关性,分出维度更能准确描述。
特质理论的贡献在于其开创了人格测量的技术和发展了因素分析等统计方法。
4“大五”和“大七”人格理论
“大五”西五 “大五”人格模型五因素:外向性 和悦性 公正性 情绪性 创造性
“大七”中七 王登峰和崔红等人通过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人人格结构的七因素理论,这七个因素为外向性、善良、行事风格、智慧、情绪性、人际关系和处世态度。
练习一下:
1、西方的“大五”人格理论包括外向性、和悦性、( )、情绪性和创造性。
A.开放性
B.公正性
C.忠诚性
D.独立性
参考答案解析:B 这是对“大五”人格理论模型的考查。“大五”人格模型五因素:外向性 和悦性 公正性 情绪性 创造性
四、人格特质在组织管理中的价值(掌握)
1、伯恩斯提出改变型领导者
2、豪斯在伯恩斯改变型领导的基础上提出魅力型领导理论
3、巴斯等人用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区分出了有魅力领导者的四个特征:
(1)魅力:是指那些被下属信任,看作楷模加以认同并模仿的特征;
(2)激发动机:领导利用各种手段激发下级的激情和对预期目标的理解;
(3)智力激发:领导激励下属检查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构想发展自身的创造性方法;
(4)个人化的考虑:领导者能给下属提供学习的机会。
练习一下:
1、豪斯在伯恩斯改变型领导的基础上提出了( )。
A. 特质理论
B. 改变型领导理论
C. 魅力型领导理论
D. 权变理论
参考答案解析:C 这是对人格特质在组织管理中的价值知识点的考查。
短暂美丽的花火一闪即逝的花火
经济师考试基础知识:人力资源态度与行为一、态度的概念与成分(一) 概念态度是社会心理学中定义最多的一个概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定义,其中有代表性的概念有以下三种:1.阿尔波特:(1)态度含义:是一种心理神经的准备状态,它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境的反应。(2)特征:受行为主义影响,他的定义强调经验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2.克里赫(1)态度含义:认为态度是个体对自己所生活世界中某些现象的动机过程、情感过程、知觉过程的持久组合。(2)特征:他的定义忽略了过去的经验,强调现在的主观经验,把人当成会思考并主动将事物加以建构的个体,反映了认知学派的理论主张。3.弗里德曼(1)态度含义: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2)特征:他的定义强调了态度的组成及特性,是目前被大家公认的较好的定义。(二)根据弗里德曼的理论,态度包含三个组成成分:X2 (2007年单选)1.认知成分(1)含义:它是指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包括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2)地位:认知成分是态度其余组成部分的基础。2.情感成分(1)含义:它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2)地位:它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情感既影响认知成分,也影响行为倾向成分。3.行为倾向成分:(1)含义:它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应,具有准备性质。(2)作用:它会影响到人们将来对态度对象的反应,但它不等于外显行为。二、态度的形成关于态度的形成主要有三种理论:1.学习理论认为:人的态度和其它行为习惯一样,都是通过联结、强化、模仿等机制后天习得的。2.诱因理论认为:态度的形成是对利益或损失进行衡量的过程,一个人采取的态度受他对于收益多少的判断而决定。3.认知一致性理论认为:人们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自己的认知结构具有一致性并赋予意义。因此普遍倾向于采取符合他们总体认知结构的态度。三、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一)态度与行为之间关系:并非一对一,态度只是一种行为倾向,它并不等于行为。(二)通过态度预测行为应该注意的因素1.态度的特殊性水平:态度的特殊性越高,其预测行为越准确。2.时间因素:一般说来,在态度测量与行为发生之间的时间间隔越长,不可知事件改变态度与行为关系可能性越大。3.自我意识:(1)内在自我意识高的人较为关注自身的行为标准,因此用他的态度预测行为有较高的效度;(2)公众自我意识高的人比较关注外在的行为标准,所以难以用他们的态度对其行为加以预测。4.态度强度:与弱的态度相比,强烈的态度对行为的决定作用更大。增强态度的途径有2点:(1)对态度对象要求更多的信息(2)让某个人参与到态度对象中来5.态度的可接近性:(1)态度的可接近性:指态度被意识到的程度,越容易被意识到的态度,可接近性就越大。(2)一般说来,来自直接经验的态度对行为的影响大。四、态度改变理论与研究态度形成相比,研究态度改变的意义更大,因为在社会生活中,如何改变他人的态度对政府宣传、商业广告以及日常生活都有现实意义。(一)海德尔的平衡理论海德尔从人际关系的协调性出发,认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向理衡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过渡。(二)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是认知一致理论的一种。1.含义:所谓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愉快感情(2008年单选)。为了克服这种不愉快,人们需要采取各种方法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2. 减少认知失调的几种方法:(1)改变态度:改变自己对某行为的态度,使其与以前的行为一致。(2)增加认知:如果两个认知不一致,可以通过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认知来减少失调。(3)改变认知的重要性:让一致性的认知变得重要,不一致性的认知变得不重要。(2007年单选)(4)减少选择感:让自己相信自己之所以做出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是因为自己没有其他选择。(5)改变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不再与态度有冲突。五、说服与态度的改变人们经常通过说服来改变他人的态度的,说服成了改变他人态度的最有效的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有几个方面的因素对说服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2007年案例分析)(一)说服者的因素1.说话人:一个让觉得可信,并且受人欢迎的人,说的话别人更可能相信。2.说服者的可信度:主要取决于专家资格和可靠性。3.说服者吸引力的决定因素(1)说服者的外表:一般来说,外表漂亮的人在说服方面更有优势。(2)说服者是否可爱及乐观:一个可爱的人往往是吸引人的,而吸引人的特征可以提高他的说服力(3)说服者与被说服者的相似性:相似性也是喜欢的重要基础,也有助于态度的改变。(二)说服信息的因素(2007年案例分析)即说服者说话的内容。与说话内容有关的因素可以总结为三点:差距、恐惧和信息呈现方式。1.差距(1)含义:它是指说服信息所倡导的态度与被说服者原有态度之间的差距。一般说来,差距越大促使态度改变的潜在压力越大,实际态度改变也较大。(2)两种例外情况:第一,当差距过分大时,被说服者会发现自己的态度不可能改变到消除这种差异的地步;第二,差异太大会使人生产怀疑,从而贬低信息而不是改变态度。2.恐惧(1)含义:它是指信息唤起的恐惧感。(2)随着唤起的恐惧感受的增加,人们改变态度的可能性也增加,但是当信息唤起的恐惧感超过某一界限之后,人们的态度反而不发生改变。3.信息的呈现方式(1)从媒体的角度看:“大众传播 + 面对面”的访谈效果 》“单独的大众媒体”。(2)在说服信息非常复杂的时候:书面信息的效果较好(3)当信息简单的时候:视觉效果》听觉效果》书面效果最差(4)从单面与双面呈现信息来看当被说服者已处于争论之中时:“双面说服的效果” 》“单面效果”当人们最初同意该信息时:“单面说服效果”较好。(三)被说服者的因素包括被说服者的人格、心情、卷入程度等。1.被说服者的人格(1)可说服性人格:有些人能被任何形式和内容的信息所说服,称为可说服性人格;(2)不可说服性人格:有些人是任何信息都难以说服,这样的人不具备可说服性。(3)智商与说服的关系(2007年案例分析):不大,只是在论点很难时,智商才起作用。自尊心较弱的人由于对自己的不足很敏感,不太相信自己,容易被说服。2.被说服者的心情:心情好的人在争论出现时介入较少,不愿意去进行较深入的考虑,容易被说服(2007年案例分析)。3.被说服者的介入程度:介入程度越深,态度改变越困难。4.被说服者自身免疫:过多的预先说服会使被说服产生免疫力,从而使态度改变变得困难。5.个体差异(1)包括:认知需求、自我监控和年龄。(2)认知需求高的人:不容易被说服(3)自我监控高的人:容易被说服(4)敏感期的青少年:更容易被说服(2007年案例分析)(四)情境因素1.包括:预先警告和分散注意2.当个体对问题了解得很多时:预先警告会引起抗拒;3.当人们对该问题了解较少时:预先警告反而有助于态度改变。(2005年单选)4.分散注意:能减少抗拒,对改变态度有利。六、偏见(一)认识偏见1. 偏见: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形成的对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的影响。2.偏见与态度有关,但偏见又不同于态度。3. 与态度的认知成分相对应的是刻板印象,它代表着人们对其他团体的成员所持的共有信念。(二)消除偏见的可能克服方法1、对抗刻板印象2、平等接触3、创造消除偏见的环境
我和你尽在不言中
中级经济师考试大纲变动解读
第1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全新章节
第2章原“消费者行为分析”整章要求未体现在2022年考试大纲中
第8-10章新增“掌握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特征(第8章);掌握宏观经济治理的内涵与新特征(第9章);掌握建设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新体制的内涵和特征(第10章)”
第11章原“现代财政制度、公共选择理论和政府失灵的原因、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形式、我国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方向与主要任务”未体现在2022年考试大纲中
第13章原“辨别一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影响因素”未体现在2022年考试大纲中
第14章新增“掌握我国现行税收法律制度、掌握关税、契税、理解深化税收制度征管改革的目标取向和主要内容”
第15章新增“掌握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原“全面规范公开透明预算制度的主要内容”未体现在
更多中级经济师考试相关问题请访问来源页面:
优质经济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