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师中描述统计

杀戮杀伐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6760

首页> 经济师> 中级经济师中描述统计

3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遭世人厌

已采纳

在备考复习的时候,考生不要心存侥幸,应当专心备考复习,加快备考复习的进度,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中级经济师2020经济基础备考知识点:统计学的定义及两大分支”,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中级经济师2020经济基础备考知识点:统计学的定义及两大分支

统计学的定义: 统计学是一门关于数据的学科,概括来讲,统计学是关于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和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如根据人口普查数据和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我国总人口;根据电脑寿命的实验数据确定产品免费保修期的长短等。

统计学的两大分支如下:

1.描述统计: 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和描述的统计方法。

(1)其内容包括:

1)如何取得所需要的数据。

2)如何用图表或数学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展示。

3)如何描述数据的一般特征。

(2)应用举例:为了解与居民生活相关的商品及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收集统计局发布的CPI数据,利用统计图展示CPI,利用增长率计算CPI的走势。

2.推断统计: 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方法。

(1)其内容包括:

1)参数估计:利用样本信息推断总体特征。

2)假设检验:利用样本信息判断对总体假设是否成立。

(2)应用举例:某公司评测顾客满意度,随机抽取部分顾客进行调查,再对顾客总体满意度进行评估,此时需要用到参数估计法,然后验证满意度高的客户更倾向于成为忠诚客户。

59评论

笙歌醉梦

《经济基础知识》在中级经济师考试中是一门难度较低的基础级科目,从往年来看,该科目涉及的考点是比较多的,那么《经济基础知识》有哪些重点章节值得注意?怎么学习?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重点章节有哪些?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第三章生产和成本理论;第四章市场结构理论;第六章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第十三章财政收入;第十四章税收制度;第十八章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第十九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第二十章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第二十一章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第二十三章统计与统计数据;第二十四章描述统计;第二十五章抽样调查;第二十八章会计概论;第二十九章会计循环;第三十章会计报表;第三十四章物权法律制度;第三十五章合同法律制度;第三十七章其他法律制度。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学习建议1.构建思维导图我们在考前冲刺备考经济师期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回顾基础,把握核心知识。基础知识能够灵活运用,也代表着你能拿到多数初等、中等题目的分数。牢记基础知识,还是要从教材出发,反复看教材,看例题,主动分析解题思路。尝试画出基础知识的思维导图,梳理核心考点,总结技巧,针对性进行题目训练,考查自身运用掌握程度。2.把握出题思路经济师备考冲刺期间,一定要利用好真题及模拟套题。在完成这些题目过程中,你需要从正确答案中梳理命题者的出题思路,常考考点及不同题型不同分值的分布。这些内容如果能很好把握,到了真正考试的时候,做题速度及准确率都能看到明显的提升。

149评论

一言不发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GDP)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1、含义: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社会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也就是社会总产品价值扣除中间投入价值后的余额。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范围是按一国常住单位界定。  常住单位一般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上从事经济活动在一年以上的单位,包括我国经济领土上的所有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居民户,不包括我国在境外投资的单位。  2、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  (一)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  它是从生产过程中价值形成的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以生产法为主。  国内生产总值=所有常住单位增加值之和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①总产出:是各单位生产的产品总量的价值。  ②中间投入:是各单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耗和使用的所有原材料、能源和各种服务的价值,它的计算范围与总产出相对应,即任何生产活动成果只要计入总产出,就要相应计算它的中间投入,它是一次性的使用和消耗,不含固定资产折旧。  ③增加值:总产出扣除中间投入后的余额,是在生产过程中追加的价值,又叫做“附加值”。反映一定时期各部门,各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  (二)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  它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原始收入的角度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收入法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所有常住单位增加值之和。  1、劳动者报酬:是指劳动者从事生产劳动应从单位获得的各种形式的报酬,包括工资总额、福利费和其他实物形式的劳动报酬。  注:农户和个体劳动者生产经营所获得的纯收益主要是劳动所得,也都列入劳动者报酬。  2、固定资产折旧:是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不是新创造的价值,但也属于追加到劳动对象上的价值,即增加值的一部分。  3、生产税净额:是一定时期内企业应向政府缴纳的生产税减去生产补贴后的差额。生产税是企业从事有关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应缴纳的各种税金、附加费和规费,如销售税金及附加、增值税、企业管理费中各种税金等,是企业的利前税,不包括所得税。  4、营业盈余:从总产出中扣除中间投入、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和生产税净额后的余额,大致相当于营业利润,但要扣除从利润开支的工资和福利费。如果从政府获得生产补贴,应将补贴计入营业盈余中。  注: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一国或一个地区通过生产活动获得的原始收入及其初次分配项目。  劳动者报酬为居民所得;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为企业、单位所得;生产税净额为政府所得。  (三)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  它是从社会最终使用的角度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1、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2、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和存货增加。  (1)固定资本形成是常住单位建造、购置和转入的固定资产扣除销售和转出固定资产后的价值。  (2)存货增加包括原材料、燃料库存,生产单位产成品、半成品、在制品库存,销售单位商品库存期末价值减去期初价值的差额。  3、净出口:是一定时期货物和服务出口价值减去进口价值后的差额。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反映社会产品最终使用结果及其构成,是研究消费与投资规模及其比例关系和测算经济外向度的重要依据。  以上三种方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在理论上应当相等,称为“三面等值”。  第二节 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增加值  一、农业增加值  1、农业增加值含义:  是指各种类型的农业生产单位和农户在一定时期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创造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农业增加值的核算范围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2、中国农业增加值的核算  目前中国农业增加值采用生产法进行核算,即用总产出扣除中间投入得到增加值。  农业总产出是指核算期内农业生产活动的总成果,计算方法采用产品法。  农业中间投入是指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包括物质产品消耗和非物质服务消耗。  不变价农业增加值在2000年以前利用外推法和缩减法计算, 2001年以后,不变总产出改为根据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缩减计算。  二、工业增加值  1、工业增加值的含义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即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2、工业增加值的作用  工业增加值是考核工业生产成果的代表性总量指标。更重要的是,利用工业增加值考核工业生产运行结果,不受企业生产组织结构变化的影响,使不同行业间具有可比性。  3、中国工业增加值的计算  目前中国主要采用“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  目前中国核算和公布现价工业增加值和不变价增长速度。  国家统计局已自2002年4月起在全国实行价格指数缩减法测算工业增长速度。  三、第三产业增加值  第三产业是指为生产和百姓生活及其他活动提供各类服务的产业,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外的其他各业。第三产业的核算分行业分别进行,一般采用收入法。  第三节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27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