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师考试变量

浊酒辣全身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5850

首页> 经济师> 经济师考试变量

3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三十五号信箱

已采纳

五、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

考试目的

本章阐述了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和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的问题。通过本章考试,使考生了解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熟悉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和不同增长方式和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

考试内容

(一)经济增长与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

熟悉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掌握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含义和区别;熟悉经济增长率的计算公式;掌握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熟悉和了解各种经济增长模型的含义和内容。熟

悉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换的含义和内容。

1.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gdp)

经济增长的含义: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所实现的增长。

绿色gdp,强调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要注意环境的保护。

经济发展的含义:经济发展是一个比经济增长含义更广的概念。经济发展既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伴随经济增长过程而出现的技术进步、结构优化、制度变迁、福利改善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和谐等方面的内容。

关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核心,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率的计算公式:

g(经济增长率) = δyt(本年度经济总量的增量)yt-1(上年所实现的经济总量)

用现行价格计算的gdp,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

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

2. 影响短期经济增长的因素

在短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总需求的变化。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之前,即存在闲置资源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增加会拉动经济增长。

相反,总需求的减少则会使经济增长的速度放缓,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经济出现负增长。

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或政府需求、净出口需求(正比变量)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净出口需求被视为内生变量,即在经济模型内部与其他经济变量具有内在联系的变量。

消费需求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被视为可支配收入的函数;

投资需求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利率,被视为利率的函数;

净出口需求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国民收入和汇率,被视为国民收入和汇率的函数。

政府支出或政府需求,外生变量。

3. 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

一个社会的长期经济增长,常常受总供给方面的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取决于:(1)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2)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

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两个基本的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正比)

劳动的数量:取决于劳动者的人数和劳动时间。在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取决于人口的增长。

资本的数量:取决于资本积累,包括资本积累的规模和资本积累的速度,也包括引进外资的数量。

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现为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以物质资本形态存在的机器设备的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劳动资本两种要素结合方式的改进。

影响生产要素效率高低的因素包括:

(1) 技术进步;

(2) 制度创新;

(3) 管理效率的提高;

(4) 人力资本的增进、知识的积累和教育的发展。

社会发展不同阶段:

在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传统农业社会中,劳动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人口的增长和劳动效率的提高,是经济增长最基本、最重要的源泉。

工业化进程的初期,资本积累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4. 经济增长模型

哈罗德——多马模型:强调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g(经济增长率) = s(储蓄率)v(资本产出比率)

假定,资产产出比率不变,这时,一国的经济增长率就取决于储蓄率亦即资本积累率。

资本投资也就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索洛模型:强调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认为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并提出了测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余值法”。

g(经济增长率)=αl(劳动增长率) + βk(资本增长率) + a(技术进步率)

α+β = 1 ,α、β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对总产出(gdp)所作贡献的比例,即贡献权数,亦称劳动产出弹性和资本产出弹性。

经济含义:一个社会的经济增长是由劳动和资本的增长及技术进步推动的。

用适当的方法估计出α、β值,便可以把技术进步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为“余值”计算出来。

a = g –αl - βk

5. 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换

(1)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粗放型增长:指在生产要素效率不变的情况下,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数量而实现的经济增长。

集约型增长:指在要素投入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提高生产要素效率而实现的经济增长。

(2) 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和转换

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是与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的。

经济发展初期,尤其是在工业化进程的初期,经济增长一般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

51评论

淡漠了执着

2、货币政策可供选择的中介目标   通常而言,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体系一般包括利率和货币供应量。这些中介目标对货币政策工具反应的先后和作用于最终目标的过程各不完全相同,中央银行对它们的控制力度也不一样。  (1)、利率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因为中央银行能够直接影响利率的变动,而利率的变动又能直接、迅速地对经济产生影响,利率资料也容易获取。利率作为中介目标主要是指中长期利率,这是凯恩斯学派所极力推崇的,20世纪70年代以前被多数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采纳。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理由是:一是可控性强。中央银行可以直接控制再贴现率,或者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政策调节市场利率。二是中央银行在任何时候都能观察到市场利率的水平及结构,可以随时进行分析和调整。三是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强。凯恩斯主义者认为,中长期利率对投资有着显着的影响,对不动产及机器设备的投资尤其如此,因此利率与收入水平直接相关。  凯恩斯学派主张将充分就业作为最终目标,为了达到充分就业,认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应该是利率而不是货币供应量。他们认为:在利率很低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即使很大,也会被公众吸收、贮藏,成为休闲货币,掉入流动性陷阱,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微不足道。因此,在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下,美国等西方国家过去的传统都是以市场利率为主要的中间目标的。  然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利率具有复杂性、易变性、利率调整的时滞性,特别是真实利率所具有不易测量的性质,这些都使得利率难以成为理想的中间目标。此外,利率兼具经济变量、政策变量特性。作为经济变量,利率变动与经济周期顺循环,即经济景气时,利率趋于上升,经济不景气时,利率趋于下降;作为政策变量,利率变动应与社会总需求的变动方向一致,即当社会总需求过高时提高利率,社会总需求不足时降低利率。但是,对中央银行来说,判断利率的变动性质就有了问题。换言之,中央银行难以知道当前的利率变动是利率作为经济变量的变动,还是作为政策变量的变动。或者在多大程度上是作为经济变量的变动,这是很难判断的。而这也就决定了中央银行难以知道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总之,以利率作为中间目标,中央银行在实际操作中常常会因为其政策效果与非政策效果混淆难辨,或者是在政策尚未奏效时即误以为调控成功,或者是难以确定政策是否有效。  (2)、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也称总量目标,这是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者所推崇的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就是流通的货币量,广义地可分为流通中现金和银行存款,在世界银行公布的《货币概览》中被分为等。货币供应量能够成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因为其符合中介目标的标准:一是可测性,它们都分别反映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内,可以随时进行量的测算和分析;二是可控性,M1和M2虽不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但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对基础货币的控制、调整准备金率及其他措施间接地控制;三是相关性,在相关性方面货币供应量存在一些问题。因为货币供应量代表当期的社会有效需求总量,对最终目标的实现直接相关。但在中,主要是M1和M2中,究竟哪一个指标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问题就是指标口径的选择。  现代货币学派认为,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并不起重要作用,而更强调货币供应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中的直接效果。即货币实际余额的变动可直接影响支出和收入,而不需通过利率对投资和收入的间接传导。鉴于此,现代货币主义则主要以反通货膨胀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他们提出“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将货币供应量(M2)作为货币政策主要的中间目标,主张把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保持在一个固定的比率上。在现代货币主义政策思想影响下,美国联邦储备体系也在1979年以后改为以货币供应量为货币政策主要的中间目标。  目前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所面临的问题是: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货币的范围在逐渐扩大并有超出中央银行控制的趋势;货币供应量与经济活动之间的稳定关系也在逐渐破裂,例如金融资产的财富效应会刺激人们的需求欲望,导致总需求的扩大,而这是中央银行所无法控制的。

161评论

云雾散

十月已经过了一半,为了加快备考复习的节奏,做好考前的备考复习,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常考知识点: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2020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常考知识点: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又称为货币政策的中间指标、中间变量等,它是介于货币政策工具变量和货币政策目标变量之间的变量指标,货币政策目标一经确定,中央银行可以按照可控性、可测性和相关性的三大原则选择相应的中介目标。

货币政策目标的变量指标

1.利率: 通常指短期的市场利率,具体操作有的使用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有的使用短期国库券利率。

2.货币供应量: 整个社会的货币存量,是可以用作购买商品和支付劳务费的货币总额。

3.超额准备金或基础货币

(1)超额准备金:商业银行及存款性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存款账户上的实际准备金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超额准备金往往因为其取决于商业银行的意愿和财务状况而不易为货币当局测度和控制。

(2)基础货币:满足可测性与可控性要求,数字一目了然,不少国家把它视为较为理想的中介目标。

4.通货膨胀率

(1)随着经济与金融的不断发展,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率等最终目标的相关性以及货币供应量自身的可控性和可测性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干扰。

(2)自20世纪90年代起,一些国家把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由货币供应量转为通货膨胀率,由此形成所谓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即设定一个适合的通货膨胀率并且予以钉住,如果通货膨胀率处于正常范围,参考利率、货币供应量等指标状况,制定适宜的货币政策;如果通货膨胀率超出范围,暂停其他项目的调节,以控制通货膨胀率为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

53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