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经济师闽清人

茶未凉人已走
  • 回答数

    8

  • 浏览数

    15218

首页> 经济师> 高级经济师闽清人

8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走上红毯那一天

已采纳

郑成功(1624-1662年)明清之际民族英雄。汉族。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公元1624年8月27日诞生于日本长崎县平户千里滨。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祖籍河南省固始县汪棚乡邓大庙村。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清兵入闽,其父郑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抗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于台湾禾寮港登陆,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郑成功在1662年末得病逝世,在世38年。郑成功的活动是在国内明清王朝交替和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东方的时期展开的。1646年(清顺三年)秋,清兵进攻福建,隆武帝被生擒,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掌握隆武朝廷军权,在汉奸洪承畴的勾引下,率兵投降了清朝。郑成功反对父亲隆清,率领部下先在广东南沃岛起兵,继而挺进厦门鼓浪屿,1650年(清顺治七年)占领厦门、金门两岛。以后与清军展开不断的战斗,逐步收复了福建漳、泉地区,并控制了北至浙江舟山,南至广东潮惠的东南沿海地区。 1659年夏,郑成功率水师10余万北上,经舟山溯长江,连克瓜州、镇江等城。7月围攻南京,误中清江南总督郎廷佐的强兵计,折兵回厦门。翌年,清军分三路进攻厦门,被郑成功击退。郑成功在坚持抗清的同时,又和侵占我国领土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展开长期的斗争。荷兰殖民者于1624年(明天启四年)侵占了我国的台湾,对台湾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并不断骚扰福建、广东沿海地区,激起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慨。1652年(清顺治九年),台湾爆发了以郭怀一(郑成功父亲郑芝龙的旧部)领导的抗荷武装起义。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郑成功为了抗议荷兰殖民者在海上的掳掠,曾下令禁止商船到台湾贸易,在经济上给荷兰殖民者以有力的打击。 1661年4月,郑成功令长子郑经防守厦门,新率战舰120艘,将士25000余人,在金门料罗湾誓师东进收复台湾。经过激烈的海战,郑军击沉荷 军主力舰“赫克托”号,收复了“赤嵌楼”。在近一年的争夺中,荷军伤亡近2000人,损失惨重。1662年2月1日,荷兰侵略军被迫投降,被侵占达38年之久的台湾终于重归祖国怀抱。 郑成功于1662年旧历五月初八因病逝世于台湾,终年39岁。详细内容:

167评论

你若吥離吥棄我便生死相依

1928年,济南发生五三惨案,一颗日军炮弹在李铁家门口附近爆炸,恰好站在自家门口的李铁被弹片击中,遍体鳞伤。幸好他家离医院较近,得以及时抢救,才保住了性命。然而,浑身30多处伤口,耽误了李铁一年多的学业,直到1930年,他才考入济南省立高级中学,在理科班当插班生。 李铁经常拿起笔,将心中的不满,撰写成讽刺小说,向各种刊物投稿。从1930年起,他多次在全国性刊物《中学生》杂志上发表《小道士》等连载短篇小说,鞭挞了旧社会的黑暗统治,反映人民群众水深火热的生活。同时,李铁还用“沐蔢”、“腾泻”等笔名,撰写时事评论文章,揭露抨击社会弊病。 1931年初,李铁参加济南《平民日报》副刊的编辑工作,在此期间,他有机会同一些进步青年和开明人士接触,思想受到较大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掀起反对日本侵华的抗日运动。李铁同济南各大中专院校的学生一道,赴南京向国民党政府请愿,要求当局组织军队和民众,抵抗日本侵略军。在如火如荼的反帝爱国运动中,李铁经受了锻炼,思想觉悟有较大提高。 1931年夏,李铁高中毕业后,同时被清华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所录取。开始他选择清华大学就读,但因学费昂贵,家里难以负担学习费用。所以入学不到一个月又转到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就学。1933年,他又转入历史系。1934年初,李铁开始介入学校中一些进步学生举办的社会组织。当时在北师大中各种学生组织如雨后春笋,比比皆是。李铁所在的历史系也组织了“近代史读书会”,主要探讨中国近代历史的兴衰成败,总结历史经验,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同时还研究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基本原理,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读书会的这些进步活动,对李铁的思想产生很大的启迪作用。 1935年底,一二九运动爆发后,李铁与北师大的同学一道,走上街头,开展示威游行,强烈要求国民党政府进行抗日,学生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反对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等口号。李铁同学生们一道,不畏强暴,不怕皮鞭和高压水龙的冲击,赤手空拳与军警英勇搏斗。在搏斗中,李铁的胳膊和脊背多处受伤,但他始终坚持斗争到底。随后,李铁又参加了一二一六学生示威大游行和1936年6月13日的学生游行活动,以及以后的慰劳绥远抗日将士募捐活动和1937年的“新五四事件”等一系列抗日救亡运动。在这些活动中,李铁经受了锻炼和考验,思想日趋成熟,也逐渐显露他出色的组织才能。1936年5月,李铁被北师大的党组织接收为中共党员。 1936年上半年,北师大成立了“民先”组织,李铁是其负责人之一,具体负责文学院的“民先”工作,同时还兼任文学院党支部书记。李铁领导的“民先”组织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各项任务,在学生中威信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从而引起右派势力的仇视。1937年1月15日,学校的特务外围组织“诚社”收买了李铁的同班同学,企图杀害他。当晚9时左右,该学生假装喝醉酒,暗藏利剑冲向李铁的宿舍,扬言要杀共产党。当时宿舍的门已经关闭了,那个学生打破门上的玻璃,企图强行闯入,结果自己的手被玻璃划破了,就借口是李铁将其打伤。于是右派学生立即纠集起来,准备借机闹事。李铁趁人不备,机智地下楼向校方报告,并组织左派学生与之抗衡,双方剑拔弩张,气氛十分紧张,最后在校方的干涉下才平息了事态。第二天,校方不分青红皂白,即宣布将六名思想比较进步的学生给予除名。对此,李铁等人非常气愤,他于同月20日在《北平晨报》上发表声明,披露了整个事件发生经过,揭露校方庇护凶手,蓄意开除无辜学生的事实。此事引起强烈反响,学生们议论纷纷,并酝酿新的学潮。为防事态扩大,校方被逼改变了处分决定,此后,李铁的威望大大提高,学生们称他“大哥”。 七七事变时,李铁从北师大毕业,在济南市金牛山附近的一所学校任历史教师。面对日寇入侵,国土沦陷,李铁热血沸腾。他一面组织学生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一面千方百计同当地的地下党恢复组织关系。正当李铁同党组织取得联系之际,国民党济南当局已对李铁和一些进步学生进行监视。为防万一,党组织立即通知李铁离开济南。1937年底,李铁随无锡流亡服务团一起南下,抵江西南昌后,经新四军南昌办事处介绍到江西铅山县石塘镇的中共闽赣边区省委机关驻地。李铁经党组织审查后给予恢复组织关系,分配在闽赣边区省委机关任秘书。1938年5月,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负责人范式到南昌向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汇报工作,并要求组织上增派干部加强福建的工作。6月,李铁被党组织派往福建工作。 8月,中共福州工委成立,李铁调任中共福州工委书记。他把全部精力投到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去,经常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为了克服语言上的障碍,李铁刻苦学习福州话,以加强同当地居民的思想沟通。他经常深入“福建省抗敌后援会”的基层分队和战地妇女宣传队,传达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路线和方针政策,指导各抗日团体健康地开展工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中共福州工委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党员的数量也有较大的发展,党的活动从市区发展到郊区,并建立了中共南港区委。在发展党员和积极开展党组织活动的同时,李铁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加强对民众抗日团体的领导。当时,福州工委主动与“福建省抗敌后援会”的第十四和第三十一分队,以及战地妇女宣传队等群众抗日团体取得联系,经常派党员前往了解情况,组织各种活动,从而使这些群体团体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先后同连江、罗源、长乐、福清,以及尤溪、莆田、仙游、惠安、海澄、同安等10多个县建立了联络关系。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之后,新四军福州办事处迁往南平,李铁因工作需要继续留在福州领导城市的抗日救亡活动。1940年3月,省委决定将中共闽江工委改为闽江特委,省委派李铁担任闽江特委书记。根据当时省委的指示,闽江特委主要的任务是在所管辖的县、市城区开展工作,以发展组织,宣传党的抗日方针和组织工人运动。当时中共闽江特委管辖的县、市较多,李铁进行严格的分工。他自己负责福州、闽侯、闽清等县的城市地下党工作。为了适应新的形势需要,李铁从1941年夏天起,在福州陆续举办新党员训练班,同时还培训当地进步学生和暑假回福州的外地学生党员。李铁亲自组织训练班,自编教材,亲自授课,每批学员学习三至五天,结业后仍回本地工作,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 1941年下半年,李铁根据省委安排,来到闽清天儒中学任教,该校是教会学校,校长是位开明人士,教务主任是中共党员,李铁与其单线联系,接受上级党组织的工作安排。 1941年初,省委为了加强闽中地区党的工作,抽调李铁任闽中党组织特派员(亦闽南特委书记)。他一接到命令,马上翻山越岭来到永泰,召开了闽中各县党组织的主要领导人召开会议,传达省委关于在国民党统治区实行“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并沉痛地介绍了皖南事变的经过及其教训。随后,李铁又赴莆田、长乐等地,举办了多期干部学习班、轮训班和军事训练班,以提高闽中各县党组织领导人的思想觉悟和领导能力。 1943年,李铁被分配到由福州内迁邵武县的格致中学教书,化名郭云霄。在艰难的岁月中,他对党赤胆忠心,对革命工作勤勤恳恳,对革命同志满腔热情。在邵武期间,李铁身在学校,心系省委,密切关注省委领导人的安危。有一次,李铁在邵武与原在江西工作的女党员刘静贞接头,发现她后面有人跟踪。凭着长期地下斗争经验,他意识到可能有蹊跷,便佯装互不相识,暗示对方设法甩掉“尾巴”,并约定秘密会见的地点,探明情况及时向省委汇报,从而粉碎了国民党特务的阴谋,保卫了省委机关及领导人的安全。 1945年8月,省委决定重建中共闽江工委,李铁被选为工委委员兼组织部长。中共闽江工委成立后,李铁积极配合工委书记庄征开展城市党的地下工作。由于李铁原任过福州工委书记和闽江特委书记,轻车熟路,各项工作在短时间内便得到迅速发展,党的基层组织也陆续恢复。所以,不到两年时间,中共闽江工委的各项工作搞得轰轰烈烈,不仅城市工作顺利进展,也发展了福州周边县的农村工作,游击武装不断壮大,反特斗争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于是,在闽浙赣区党委1947年1月20日召开的代表大会上,党委负责人在总结报告中高度赞扬了庄征和李铁等人的城市工作成绩。因此,李铁当选为区党委候补委员。1947年2月,区党委城市工作部,任命李铁为城市工作部副部长。 城工部成立后,李铁等根据区党委的指示组织学生开展“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第二战线革命运动。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城工部的全体干部和党员,经受严峻的斗争考验。通过庄征、李铁等人的积极努力,使城工部组织又有较大的发展,不但在福州市区,而且在闽北、闽东、闽中、闽南,以至江西、浙江、台湾等地均有城工部的组织活动。至1947年8月,城工部的党员已发展到2000余人。在宣传舆论方面,城工部也搞得有声有色,李铁亲自领导和主持出版了《火炬》、《人民》等刊物,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对城工部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100评论

也许像星星也许是梦境

南明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郑成功(1624年-1662年),明清之际民族英雄,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本名森,幼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汉族,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于公元1624年8月27日诞生,史书记载他“少年聪敏,英勇有为”。11岁时就已是聪明过人,写过一文:《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其文中这么说道:汤武之征诛,一洒扫也;尧舜之揖让,一进退应对也。其师为之赞不绝口。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一位海盗出身的明朝将领,母亲为日本人,叫做田川氏。其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户藩,祖籍河南省固始县汪棚乡邓大庙村。弘光时监生,明绍宗赐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清兵入闽,其父郑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抗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二月,隆武帝(明唐王朱聿键)移驻延平府。三月,郑成功在延平向隆武帝“条陈”:“据险控扼、拣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后人称之为“延平条陈”),被隆武帝叹为奇策,封郑成功为“忠孝伯”,赐尚方剑,挂“招讨大将军”印。在延平设军事指挥部、水师训练基地,巡守南平闽浙赣边关。八月下旬,郑成功辞别隆武帝,在延平闽江与清军战斗,“交锋不利,率师南下”。“遂密带一旅遁金门”,以“招讨大将军”之名举义旗于金、厦沿海一带。永历七年(1653年),隆武帝封郑成功为“延平公”。永历十二年(1658年)正月,郑成功被明永历帝晋封为“延平郡王”,后人亦称郑成功为郑延平。康熙元年(1662年)便率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于台湾禾寮港登陆,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又建设台湾,更使他彪炳千古,青史留名。但当时台湾因为处于热带再加上卫生条件比较差,郑成功到了台湾没多久就染上了疫病,并于1662年6月23日(农历五月初八)病逝,在世38年。

72评论

罂栗花毒一样的刺骨

郑成功(1624-1662),原名森,字大木,号明俨,石井人,生于日本平户市千里滨,父郑芝龙,母日本长崎平户市川氏女,明崇祯三年,成功七岁,自日本加国,在安平求学,取名森。其十五岁入南安县学,为廪生,二十一岁入南京国子监,取字大木。明弘元年五月,弘光政权夭折,六月,芝龙等拥唐王朱奸键为帝,改元隆武,八月,郑森随父朝见,深得器重,赐姓朱,名成功,取号明俨,清顺治三年六月,封成功为忠孝伯,拜御营中军都督,挂招大将军印。永历元年,成功与其叔郑鸿逵合兵攻泉州,于桃花山一带重创清军。翌年三月,攻克同安。兵力发展到四万,控制漳泉至广东一线。十一月,永历帝封为延平公。永历四年,清军大举南进,成功亲率大烟,大败清军于揭阳、澄海。翌年初,厦门失陷,成功师厦门,安定金厦后,出师围漳州城达八个月,翌年二月,清军劝隆未果。成功改厦门为思明州,十年四月,清军济度水师出泉州遇风暴,成功乘势进击,大败清军于海上,十二月,攻取罗源、宁德。翌年二月,攻取台州,永历十二年正月,封成功为延平郡王。永历十五年,成功见金、厦弹丸之地,终难以持久,决计东征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三月二十三日,自已统率大军25000人,战舰300余艘,从金门料罗湾出发,翌日至灰澎湖。于四月初一发动进攻,并声明:台湾一向属于中国,自应归还原主,并通谍荷军24小时内投降。荷军见大势已去,四月十日宣布投降,赤嵌被光复。成功于十一月中旬集中兵力,二十日发动总功,荷兰总督揆一势穷力竭,于十二月初三投降。成功收复台湾后,改台湾为安平镇,并以此为政治、经济、军事中心。爱国反清郑成功受南明隆武帝拢络,赐姓为明朝的国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22岁任南明隆武帝御营中军都督。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军攻克福建,唐王隆武皇帝遇害,在清大学士洪承畴的招抚下,郑成功的父亲认为明朝气数已尽,不顾郑成功的反对,只身北上向清朝朝廷投降。清军在这时掠劫郑家,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为免受辱于清兵,切腹自尽。“国仇家恨”之下,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郑成功在烈屿(小金门)起兵,旗帜上的称号是“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朱成功”。永历三年(1649年)改奉南明永历年号,永历帝封他为延平郡王,故亦有称其为郑延平者。1651年到1652年在闽南小盈岭、海澄(今龙海)等地取得3次重大胜利,歼灭驻闽清军主力。后挥师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广东揭阳。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定远大将军济度率兵约3万入闽,会同驻闽清军,进攻郑军。郑成功利用清军不善水战的弱点,诱其出海作战,次年四月将其水师歼灭于厦门围头海域。在起义后的16年间,郑成功据地在现今小金门和厦门(当时为一小岛,并没有和大陆连在一起)一带的小岛,完全控制了海权,以和外国人做生意收集资金,筹备军力,并且深入内陆广设商业据点,收集许多有关清军与朝廷的情报,曾经几次起兵,也和清朝廷议和以争取时间恢复兵力。期间,降清的郑芝龙在清庭的要求下多次写信给郑成功招降,清帝亦曾下诏册封郑成功为靖海将军海澄公,郑成功坚辞不受;顺治十四年(1657年),郑芝龙与郑成功私信被清廷截获,以通敌罪流徙郑芝龙于宁古塔。 顺治十五年(1658年),郑成功统率水陆军17万北伐,次年入长江,克镇江,围南京,后因中清军缓兵之计,损兵折将,败退厦门。十七年,在福建海门港(今龙海东)歼灭清将达素所率水师4万余人,军威复振。 东进台湾 1661年康熙皇帝初即位,之前的郑氏降将黄梧陈灭贼五策,包括长达20年的迁界令,自山东至广东沿海廿里,断绝郑成功的经济支援;毁沿海船只,寸板不许下水;同时杀成功之父郑芝龙于宁古塔流徙处,(一说斩于北京柴市口,即今府学胡同西口,元代刑场);挖郑氏祖坟;移驻投诚官兵,分垦荒地。由于清政府的新策略,郑成功和他的军队断绝了经济来源,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不得不放弃以近岸离岛为基地,骚扰东南沿海的军事策略,转而进攻已久为大航海时代以来远渡重洋来到亚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国人、荷兰人所分别殖民割据的台湾,作为新的基地,这一年三月二十三,郑成功亲率将士万、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出敌不意地在鹿耳门及禾寮港登陆。先以优势兵力夺取荷军防守薄弱的赤嵌城(今台南市内),继又对防御坚固的首府台湾城(今台南市安平区)长期围困。经过九个月的苦战,在早年由其父协助渡海的汉人移民的支持下于1662年打败荷兰人,迫使殖民总督揆一于同年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签字投降,撤离台湾。于是祭告山川,颁屯垦令,开东宁王国,立郑家天下,拥有现在台湾南部以及一部份东部的土地,设“承天府”,改台南为“东都”,以示候明永历帝东来之意,争取明朝遗臣效忠。另辟海外乾坤、抗清朝于海外。同年4月间传来桂王朱由榔死于缅甸的消息。虽然仍有其他明朝宗室在台,但成功已决定不再拥立新帝,自为台湾之主。郑成功在台湾成立第一个汉人政权,然而,因为当时热带地方卫生条件不好,郑成功感染时疫,终于病倒,同年5月病逝,享年39岁。原葬台南洲仔尾,1699年迁葬南安祖墓。传说被郑经害死。康熙皇帝题撰挽联:“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1662年打败侵占台湾38年之久的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了我国神圣领土,写下这首《复台》诗:“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郑成功的儿子郑经继续经营台湾,改东都为东宁。依陈永华之议,移植明朝中央官制,对内虽仍奉已死的明永历帝之正朔,与中国内陆清王朝之顺治、康熙各朝互不统属,对外则自称“东宁王国”,始有开国长治之想,经营成效斐然。后因降将施琅师法郑成功当年进攻荷兰人故技,攻克澎湖岛,因此孙子郑克塽于1683年降清,为免台湾民众起反抗之心,郑氏在台诸坟悉数遭清王朝掘起迁葬中国内陆。1684年4月,台湾(时为台湾府)正式纳入大清帝国版图,隶属福建省,下设台湾县,凤山县与诸罗县,总计郑氏政权在台湾只有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而已,但是因为其特殊背景,因此不只是台湾的历史学家重视,还广受中国以及日本的史界注目,提出各种不同的有趣观点。 对海外华人的保护 1647年1月,郑成功在烈屿起兵抗清后,于转战中国大陆东南部期间,多次帮助明室宗族与民众渡海定居台湾及东南亚各地。抗清期间,郑成功为了筹备粮饷而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当时荷兰人常劫夺郑氏和海外华人商船,郑成功多次派出水军打击荷兰舰队,并于1656年到1660年期间两次警告荷兰人,郑氏将不会与荷兰贸易,除非荷兰人停止劫夺华人的商船。另外,郑成功让华商领取郑府令牌和“国姓爷”旗号,以帮助保护华人在海外经商时的安全。当时确有很多海外华商采取此法,而得以安全出海经商。 多次欲攻取菲律宾 1565年,西班牙殖民统治菲律宾,菲律宾这个名字,就是来自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的名字。1603年和1639年,西班牙殖民者二次屠杀在菲律宾的华侨华商,死亡人数达五万余众。 在得知菲律宾华侨的处境后,1657年,郑成功曾经致函给爪哇岛巴达维亚的一位华侨甲必丹,要求他停止与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进行贸易往来。郑成功曾多次对菲律宾华侨表示关切,并提出要率兵攻取菲律宾,以惩罚西班牙人。 1662年,郑成功攻下台湾后,遣使到菲律宾向西班牙总督递交国书,谴责其杀戮掠夺华侨的罪行,严令其改邪归正,俯首纳贡,但西班牙人反而因此在马尼拉进行了第三次对华侨的屠杀。 郑成功闻讯大怒,决定挥师征讨,为华侨报仇。他一面抚恤安置从菲律宾逃到台湾的华侨,一方面组织筹备军队,派人暗中与在菲律宾的华侨联络,以到时可里应外合,但还没出兵,他得知儿子郑经在厦门跟奶妈陈氏通奸,郑成功勃然大怒,命部将郑泰杀郑经,郑泰因不忍而抗命,又患疟疾,不久病危,1662年6月23日病逝。 后来,其郑经也于1670年和1671年两次准备派舰队征讨马尼拉,但最终没有出兵。

2评论

我舍不得离开

我也是风雨的忠实观众理,陈家鹄是池步州

10评论

再见永远的不见

中国黑室,全称中国中央统计局统计科,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为收集情报,了解侵华日军动态而设立的情报机构,也是二战中规模最大的国家情报机构。但遗憾的是,抗战初期,它未能发挥太大的作用,甚至在日军入侵上海时,因部分成员阵亡,加之内部分化,致使对敌情报工作陷于停顿。直至武汉沦陷后,军统领导下的情部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情报工作,加之拥有众多受过专业训练的特工,以及对日伪及汉奸的秘密监控,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初期的许多重要情报都是从“中国黑室”获得。“中国黑室”的存在,也确实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一些好处。如国民政府获得一些重要情报,并利用这些情报打击汉奸和敌伪,甚至还利用“中国黑室”来打击日伪,如国民政府通过“中国黑室”获取了大量日军有关在华行动的重要机密,知道日军要发动“长沙会战”,于是,就将这份机密材料公布于众,结果使汉奸机关《每日新闻》等所发行的刊物所载的有关日本“长沙会战”的材料全部作废,令汉奸们尴尬至极。此外,国民政府还通过“中国黑室”对日本本土进行了大规模的轰炸,给日本侵略者以重大打击。

25评论

你若吥離吥棄我便生死相依

郑成功原名郑森,是明朝名将郑芝龙的儿子,出生在日本,所以擅长海战。因为被明皇赐姓“朱”赐名“成功”,所以人称“国姓爷”,他保明抗清失败后没有根据地,被逼攻台作退守之地。攻台之战他巧借大雾和涨潮击败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成就了民族英雄。

64评论

首席名妓

央视八套近日热播的《风语》看起来很美,但是有几处硬伤,看的人是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第一,人物。其一、陈家鹄。抗日战争历史上确有其原型,而且在破译日军密码的战斗中,功绩卓著。但是,《风语》为了表现国民党的阴险毒辣,将陈家鹄的从业经历安排成绑架、对峙、屈从、勉强工作等等,是极其陈腐的思想在作怪。其核心是,军统是坏蛋,国民党是假抗日、真反共—否定军统、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积极作用。二战时期中国密码天才曾破译日偷袭珍珠港计划—《风语》中陈家鹄的原型应该是池步洲 池步洲中文名: 池步洲国籍: 中国民族: 汉出生地: 福建省闽清县三溪乡溪源村出生日期: 1908年2月18日逝世日期: 2003年2月4日职业: 密码破译专家 毕业院校: 早稻田大学主要成就: 破译山本五十六出巡密码破译珍珠港事件密码代表作品: 《日本遣唐使简史》、《日本华侨经济史话》等逝世地: 日本神户两创破密奇迹的中国“暗算天才”在电视连续剧《风语》中,中国的密码专家们多次破译日本的军用密电。事实上,二次大战期间,日本陆军与海军的密电码始终未被破译过,日本的空军密电码则比较简单,容易破译。中国的“暗算”天才叫池步洲……不到一个月,池步洲破译了日本几百封密电池步洲生于1908年,福建省闽清人。他从小就聪慧好学,高中毕业后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在机电专业就读。毕业后在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武官署任翻译,并娶一位名叫白滨晓子的日本姑娘为妻,育有三个儿女,一家人其乐融融。日本侵华战争爆发,池步洲的人生从此改变了。1937年7月25日,也就是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抗战演说的第八天,一心想回国参加抗战的池步洲,历经周折,终于带着家人回国。为此,他的妻子白滨晓子与自己的日本家人断绝了关系。五年前,白滨晓子自作主张嫁给池步洲,她的家人极力反对。这次白滨晓子居然要跟夫婿回国,破坏天皇的“圣战”,白滨家庭更是气愤万分,但是,按照日本望族的传统家规,嫁出去的女儿改从夫姓,就不再算是家庭成员了,一切行动,悉听夫家的意志。白滨家宣布,白滨晓子一定要跟夫君回国,白滨家人不干涉,但从此两家不再有任何瓜葛,以后白滨晓子无论死活,都不许再回娘家,视同泼出去的水。池步洲回国后,初在中国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统计科机密二股做破译日军密电码的工作。其时,一腔热血的池步洲对电码一无所知。但他听有关宣传说,如能破译出日军的密电码,等于在前方增加了十万大军,爱国情深的他就欣然接受了这份工作。1938年6月,池步洲奉命调到汉口陆军密电研究组。这个机构既不属军统,也不属中统,而是直属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是蒋介石的秘密咨询机关,由蒋介石的内弟毛庆祥任组长,原交通部电政司对密电素有研究的霍实子任主任,后来又把李直峰(其真实身份是中共地下党员)调来当副主任。在两个破译密电码的机关工作了一年多后,池步洲发现其内部派系林立,尔虞我诈,很是厌倦这样的环境。他报国心切,不久便辞去密电研究组的工作,到国民党中央电台国际台担任日语广播的撰稿和播音,同妻子白滨英(白滨晓子的中国名字)一起进行抗日反战宣传。后来,军政部部长何应钦又调他到军政部无线电台总台去做破译日军密电码的工作。他再三推辞,仍无法推掉,最后只好以“每晚去指导两小时,不妨碍对日广播工作”为条件接下了这份差事。于是,他从1939年3月1日起开始业余从事对日军密电码的破译研究,该小组由池步洲负责,相关业务仍由“密电研究组”领导。因系统不同,日军的陆海空军的密电码差别很大。其中,陆军的密电码最难破译。整个抗战期间,日本陆军与海军的密电码始终未被破译过。而空军密电码则比较简单,容易破译。当时,池步洲收到的密电码、有英文字母的,有数字组成的,也有日文的,其中以英文的为最多。但不论哪种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字符之间不留任何空,一律紧密连接,不像英文电报每个单词一组,也不像中文电报每四个数字一组。有些英文密电,只从报头的TOKYO判知它是发自东京,内容则连一个字也看不懂。开始还以为它是军事密电,后来根据其收报地址遍布全世界,初步判断是日方的外交电报。池步洲决定从这些数量最多的英文密电码开始着手。由于精通日语,很快,他逐渐破译了一些字词,再根据日语的汉字读音,顺藤摸瓜,又破译出一部分相关字,直至整篇电文的全部破译。就这样,从1939年3月起,池步洲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就把日本外务省发到世界各地的几百封密电一一破译出来了。被破译的密电,其特点是以两个英文字母代表一个汉字或一个假名字母,通常都以LA开头,习惯上即称之为“LA码”。这等于池步洲为自己弄到了一本日本外务省的密电码!像这种破译密电码的工作,今天就是使用计算机,也要花费相当时间,而池步洲在不到一个月就大功告成,这不能不说是破译密电史上的一个奇迹。为此,军政部还给他颁发了一枚奖章。成功截译日本偷袭珍珠港1940年8月1日,美国宣布对日禁运,并冻结日本在美的银行存款。当时日本外务省紧锣密鼓地给西南太平洋各地,包括菲律宾、安南、暹罗(泰国)、仰光、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以及其他群岛上所有的使领馆发出密电,命令除留下LA密电码之外,其余各级密码本全部予以销毁;同时颁布了许多隐语,如“西风紧”表示与美国关系紧张,“北方晴”表示与苏联关系缓和,“东南有雨”表示中国战场吃紧,“女儿回娘家”表示撤回侨民,“东风,雨”表示已与美国开战,共有十几条之多,并明确规定这些隐语在必要的时候会在无线电广播中播出,要求各使馆注意随时收听。一时间,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一直关注日本情报的池步洲发现,从1941年5月份起,日本外务省与其驻檀香山(今美国夏威夷州首府)总领事馆之间的密电突然增多,除了侨民、商务方面,竟有军事情报掺杂其中。他加紧了密码破译工作,并对美军的一些情况做了研究,他惊讶地发现日军电码的内容主要是珍珠港在泊舰只的舰名、数量、装备、停泊位置、进出港时间、官兵休假时间等情况。外务省还多次询问每周哪一天停泊的舰只数量最多,檀香山总领事回电:“经多次调查观察,是星期日。”这便是后来日军选择12月8日(星期日)偷袭珍珠港的重要依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电文中还频繁提到夏威夷的天气:说当地三十年来从来没有暴风雨,天气以晴好为主。1941年12月3日,池步洲截获了一份由日本外务省致日本驻美大使野村的特级密电,要求他:一、立即烧毁各种密电码本,只留一种普通密码本,同时烧毁一切机密文件。二、尽可能通知有关存款人将存款转移到中立国家银行。三、帝国政府决定按照御前会议决议采取截然行动。池步洲认为,这是“东风,雨”(日美开战)的先兆。结合此前译出的檀香山军事情报,池步洲作出两点推测:一、日军对美开战的时间可能是星期天;二、袭击的地点可能是珍珠港。他把译出的电文送给顶头上司霍实子主任,并谈了自己的判断。霍实子点头称是,当即提笔签署意见:“查‘八•一三’前夕日本驻华大使川越曾向日本驻华各领事馆发出密电:‘经我驻沪陆、海、外三方乘’出云‘旗舰到吴淞口开会,已作出决定,饬令在华各领事馆立即烧毁各种密电码电报本子。’说明日寇已决定对我国发动全面战争。现日本外务省又同样密电饬令日本驻美大馆立即烧毁各种密电码本子,可以判明日本已经快要对美发动战争了。”这份密电译文被迅速呈递给蒋介石,蒋介石差人立即通知美国驻重庆人员,让其急报美国政界与军方。至于罗斯福总统接到警报后为什么没有采取任何防御措施,至今是一个谜。破译出巡密电,掐死“海军之花”1943年4月18日,山本五十六乘专机出巡,既为鼓舞官兵士气,也进行实地考察。殊不知,他这一次踏上的是一条不归路。山本五十六大将的行踪,自然是日军的最高级绝密,只有极其少数的高级指挥官方知。长期以来,日本方面对山本出巡的日程、路线何以泄露一事无法破解,因为日本海军的密电码是在4月1日刚刚更换的,不可能那么快就被破译,只能根据种种迹象妄加推测:有的说是日本海军内部有盟军的潜伏特务;有的说是因为两艘美国潜水艇袭击马琴岛,全歼岛上43名日本海军特别陆战队谍队员,缴去了密电码本;有的说从1942年夏到1943年春这一段时间中,所罗门群岛上空被击落的日本飞机为数甚多,机上携带的密电码本虽然立即停用,但是有经验的密电码专家仍可以根据旧码把新码破译出来。后来日本拍的电影《军阀》,也据此演绎为美军破译了日军的密电码,导致此次袭击成功。而真实的历史是,这份密电也是池步洲破译出来的。池步洲破译的并不是海军密电码,而是外务省专用的LA码。关于山本五十六出巡的日程,原来有两份电报,一份用海军密电拍发的,通知到达地点的下属;一份用LA码拍发,通知日本本土。池步洲截获并破译的,是后一份密电。这份密电交毛庆祥上报蒋介石,蒋介石立即派人通知驻渝美方。这一回,美国人完全折服于中国破译专家的水平了,迅速行动,当即部署空军拦击,终于将山本五十六在南太平洋上空击落,使其机毁人亡。池步洲因在破密方面屡立不世之功,被晋升为国军少将参谋,以文职而晋身将军行列。我们已经在逐渐还原历史真实,肯定着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作用,而《风语》还在盲人骑瞎马。其二,惠子。幼稚、盲从、弱智加无知。编剧设计了两次假情报,惠子就是一个木偶,成为剧情发展和军统和日特之间互相设计的目标。而且,两次日军敌机轰炸后,两个目标的被摧毁,对惠子而言,就像是外星事件,一无所闻。尤其,牵涉到了陈家鹄同学的死亡,和陈家鹄的工作地址。其三,陆从俊。编剧极尽丑化之能事。黑室的外保工作就不是他的责任范围,而他一而再再而三的插手外围保卫工作,愚蠢之极。即便是搜查个宾馆客房,也搞得匆匆忙忙、狼狈不堪。竟然调动美国专家插手帮忙。而且,竟然在上峰一再告诫下,在陈家鹄破译工作成绩斐然的情况下,暗示、默许乃至纵容下属杀掉陈家鹄的孩子。无非又是编剧的思想在作怪。第二,情节。穿插进中共这条线有什么用?无非是表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吗?而在破译日军密电上,共产党发挥了什么作用?交代不清,也交待不了。林蓉蓉又对陈家鹄做了什么工作?惠子出事时,老钱在哪?细节失真比比皆是。电码是二进制构成,一短,一长;或者反之,一长、一短,是它的基本构成符号。由此,像中国《易经》的八卦一样,组成它的数码体系。因此,它的运算体系中的运算量级增的数量也应该是1-2-4-8-16-32-64-128--2048,……如现代的电脑。而且破译密电根本用不着破译工作人员监听敌人电台,只需专业侦听人员,记录敌人电台的数码组即可。由破译人员分析数码组的组成及涵义。林蓉蓉的两次违反秘密工作纪律;相井的多次出现,军统却懵懵懂懂;托马斯、林先生、陆从俊放任萨根电台转移;包括惠子流产整台手术的人员、流程竟会是一个小流氓全攻全守完成等等。尤其荒唐的是,陈家鹄竟然能说出日军两个师团各行其是,自己各有一套密码。第三,可惜了花了不少钱,环境、着装怎么看都不像抗日时期的陪都—重庆。《风语》的总体感觉是风大雨点小,听风不是雨。

70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