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师考试脑科学

胖嘟嘟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9368

首页> 经济师> 日本经济师考试脑科学

3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冷调低吟属于那份心

已采纳

记得第一次对人脑真正感兴趣是在大一的生理解剖课上,不同于中学生物课上对脑结构的简单命名,而是更多的探究脑的不同部位与身心功能之间的关系,我不禁感叹于人脑的精密度与复杂性。 但那时的认知也基本停留在知识学习层面,直到后来在大量的阅读和实践中,才慢慢对一些术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正是基于对大脑皮层、杏仁核、海马体等大脑结构以及各种神经递质的不断研究,使得人们可以借助科学手段对临床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有效干预,并能服务于日常生活。 了解大脑,才能科学使用大脑,对心理疾病的治疗是这样,对学习的指导也是如此。要做到高效学习,就必须首先理解人脑规则,科学用脑。日本脑科学研究者池谷裕二的《考试脑科学》一书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解密脑科学,告诉我们怎样科学使用大脑,探究用脑规律,并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 读此书有一种酣畅之感,如此密集、科学地从脑科学的角度讲解记忆,从神经生理学的层面解疑答惑,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 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有的人记忆力那么好,学过的知识记忆牢固,写文章引经据典,下笔如有神;讲话旁征博引,逻辑清晰,侃侃而谈。而有的人记忆力则比较差,勉强应付考试,脑袋里始终混沌一片,貌似学过,但知识却是支离破碎的,边学边忘,处于狗熊掰棒子似的学习状态! 既然记忆在我们的学习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我们的记忆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又保存在什么地方呢?怎样的学习方式能够使大脑记得更快、更牢、更准确?只有了解脑的运作机制,进行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训练,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记忆 是将神经回路的动力学现象转化为一定规则,在突触重叠的空间中,根据读取的外部时空信息,形成一种内部表达的过程。这概念太晦涩,可以简单将其理解为: 记忆就是新的神经回路的形成 。神经系统由众多的神经元组成,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纤维建立联系,而每个神经元又有大量的突触,于是便构成了极端复杂的信息传递和加工的神经回路。 看看我们的“神经元”高清图是不是特别酷?!有没有想到大城市里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线图?这就相当于我们大脑中的“高速公路”。我们每天都在不断学习,从而刺激大脑神经纤维的生长,使它们从距离甚远到逐渐靠近,最终牵手成功,“打通”形成神经回路。可以说,我们锲而不舍的努力过程就是在大脑中不断“修路”。 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我们选择认知的内容不同,有的路线会得到不断地加强和维护,而有的路线则会因为长期忽视而退化废弃。仍然遵循着“用进废退”原则的进化机制,所以,大脑越用神经网络越发达,也会变得越灵活。 大脑的确是一个非常复杂和精密的器官,脑科学的发展为我们揭开了大脑的神秘面纱,但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者们并不满足于此,他们仍然被其深深吸引着,期待有更多精彩有趣的发展。 关于记忆,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形象类比:若把神经纤维比作连接住宅的密集道路,那么神经元就好比一座城市的众多住宅,神经回路就是最终形成的城市社区。大脑中形成了多少个有效社区,就会形成多少记忆的数量。神经回路是一个网状结构,脑就是利用神经信号在这些网状结构上来回奔走,传递信息的。 我们可以借助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来理解大脑对信息的处理。计算机有CPU和硬盘,如果我们试图长期保留某些信息,就要将其放入硬盘;如果临时处理,则只需在CPU中进行。大脑也有对应的工作原理,无论是从长期记忆中调取信息,还是向长期记忆中保存信息,都需一个临时储存信息的场所,这就是短期记忆。但是短期记忆容量较小,不能同时保存太多的信息,且很容易被遗忘。就像我们记一个11位的手机号码,可能瞬间记住,但很快也就忘记了。这是因为这样的信息没有通过检验,而只有通过检验的短时记忆,才能长期保存在人脑的”硬盘”部位——大脑皮质。 而人脑“硬盘”容量有限,又无法扩容,所以需要对信息的价值进行区分,只有被脑判定为“必要”的信息才能进入大脑皮质长期保存。那具体判定信息是否必要的“关卡检查员”是谁呢?就是我们脑中一个形似海马的东东—— 海马体 ,只有通过它的“关卡”检验,才能获准长期记忆的资格。 但通常来说,它的审查时长最短也需一个月,且审查标准相当严格。除非那些“事关生死存亡”的极个别情况,一般不会一次通关。更悲催的是,我们学校里必须记住的知识都不会被海马体判定为“对生存不可或缺的信息”,所以很难通过海马体的审查。而相对于“记住”来说,人脑更擅长“忘记”。所以,从脑科学角度来说,“怎么都记不住”是极其理所当然的,因为忘记尽量多的信息本就是大脑的设计机制。 看到这里,是不是有一点释然,总是忘记的沮丧感有所减轻。但似乎又有那么一点失落感,难道我们没有什么办法过海马体的审查吗?肯定有的,要不然我们又怎么能在大大小小的考试中披荆斩棘呢!或许是我们的不懈努力“感动”了海马体,才会将短期记忆中的知识源源不断地放行到长期记忆,所以才有了经年累月中越来越睿智的我们。 那我们怎么做才能“打动”海马体,增强记忆效果,以达到高效学习呢? 知彼知己,才能百战不殆,脑科学为我们叩开了记忆的大门,使我们得以看到记忆也是以某种物理形式存在于人脑中的。有了这种可见的记忆痕迹,我们就在扑朔迷离中觅得了前进的方向。 但海马体尽职尽责的个性让我们时感挫败,那怎样才能“欺”海马体,将学校学习的知识判定为必要信息?方法很老套,那就是不断 重复学习, 要尽可能地倾注全部的热情和诚意,持续不断地将信息传送过去。以使海马体产生一种“如此锲而不舍地传送来的信息一定是必要信息”的错觉,稀里糊涂便允许其通关,存入大脑皮质。 利用重复学习提高记忆效果,这好像是人尽皆知的事,并不需要了解什么脑科学,学校老师就是要求学生在反反复复的复习中掌握知识的,似乎这个结论一点也不高级。但机械重复和科学重复的效果迥然,这可能也是学渣与学霸的差距吧。 学习虽没有捷径,但有方法,用科学的节奏重复,从学习的长远来看是大有裨益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谈到记忆,不可不谈的就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上图呈现的是对由3个字母组成的10组完全没有任何意义的音节的记忆情况。由图可知,记忆曲线不是一次函数,这说明人脑不是匀速忘记信息的,而是呈现“ 先快后慢 ”的趋势,在记住信息的4小时内会出现陡降,大约会忘记一半的记忆内容,但剩余的记忆却可以维持较长的时间,直至渐渐被遗忘。 每个人的遗忘都遵循了大致相同的速度,而且“忘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如果往脑中塞入过量信息,会造成记忆的相互干扰,因为人脑一次能记住的信息量是有限的,记忆的效果就会更差。 那在了解记忆曲线的基础上,怎样让遗忘曲线的倾斜程度变得缓和呢?也就是怎么做才能使已经进入短期记忆的知识能过海马体尽快进入长期记忆呢? 我们来看这样一张图,会不会有一种拨云见雾,意解心开的感觉呢? 图中三条曲线分别代表一次学习和两次复习,我们比对下三次记忆中4个小时后的记忆效果,成绩留存从5组提高到了8组,24小时和48小时后也都有相应的提高。由此可以看出,复习是有助于记忆,可以大大降低忘记的速度。 这个结论在大家的学习实战经验中都有所体会,但同样是复习,为什么有的人的记忆力就那么强呢?别急,答案马上揭晓!科学的复习节奏学霸的学习可能更接近于海马体的活动性质,复习需要科学的节奏,信息才能留存更长久、更完整。 经过这四次复习,每次复习间隔一定的时间,约在两个月内完成知识的巩固。 以这样的节奏复习四次,海马体就会将信息判定为必要信息,允许其进入大脑皮质,以长期记忆的形式保存下来。 如果做不到上面的科学复习节奏,也要注意了,潜在的记忆保存时间只有一个月左右,所以最迟要在一个月内开始复习。因为海马体审查信息的最短周期大概是一个月左右,如果在一个月内多次复习相同的知识,海马体就会产生错觉,当做“非常重要的信息”处理,且在首次输送进海马体的信息越多,成功欺海马体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在复习时,也要尽量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积极刺激海马体。 注意,只有每次复习同样的内容才符合记忆规律。所以建议在选参考书或复习资料的时候,选定一本适合自己的参考书或心仪的参考资料即可,若频繁更换学习资料,会造成记忆干扰。海马体就会因为你没有做到“始终如一”而不允许信息通关,只有“执着”地释放同一信号才能打动海马体。用输出倒逼输入一个让参与者记忆40个斯瓦西里语单词的测试实验,说明了 人脑更重视输出的 。四组参与者的学习情况如下: 结果各组实验结果并不存在差异,不过令人意外的是,一周以后再次测试的成绩却差异十分显著。第一、二组的成绩在80分左右,而第三、四组的成绩只有35分左右。因为前两组测试了全部单词,测试就是提取保存于大脑中的单词,相当于输出,而背诵则相当于输入。由此可见,要想留住记忆,输出(测试)不可小觑。 就如《认知天性》中所说 “利用自我检测给知识链打上记忆的结” ,也有这样的结论:只需一次自测,一周后的回忆率从28%跃迁为39%。都说明了输出对记忆效果的增强作用。 当然输入、输出都很重要,没有输入,哪来的输出呢,但人脑的模式是 “输出依赖型” ,可能是因为回忆不起来的信息会令海马体产生“生死存亡”的危机感吧,此信息的重要性激增,因此也会被记得更牢。 现在我们知道了人脑判断信息的标准,那就是“复习的次数”,多次输入使得海马体产生错觉,误读其为“必须记住的重要信息”,当然还要采用科学的复习节奏,才能达到高效记忆。而且人脑更重视“输出”,当信息被频繁调用时,海马体才会放行,所以考试或自测更符合人脑特性,是增强记忆的有力手段。认识大脑,了解记忆,科学用脑,学习才能事半功倍,脑科学为我们揭开了记忆的神秘面纱,了解科学的复习节奏,才能实现成绩逆袭!

116评论

爱了散了你滚了

高级经济师要考《高级经济实务》科目。这一科目包含了工商管理、农业经济、财政税收、金融、保险、运输经济、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经济、建筑与房地产经济、知识产权等10个专业类别。高级经济师要考《高级经济实务》科目。《高级经济实务》设工商管理、农业经济、财政税收、金融、保险、运输经济、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经济、建筑与房地产经济、知识产权等10个专业类别,考生在报名高级经济师的时候可以根据工作需要选择其一。高级经济师考试题型为主、客观题结合,高级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采用电子化考试方式,人员作答试题需要通过计算机操作来完成。高级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达到全国统一合格标准者,颁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统一印制的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成绩合格证明。合格证明自考试通过之日起,在全国范围5年内有效。参加高级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合格并通过评审者,可获得高级经济师职称。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本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2023年高级经济师《农业经济》专业考试大纲 格式:PDF大小: 上海市经济系列高级职称各专业评审委员会设置情况 格式:DO大小:资格考试有疑问、不知道如何考点内容、不清楚报考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136评论

要坑就坑姐一辈子要坑就坑哥一辈子

对于当前的教育,可以借用狄更斯的那句名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好的方面是几乎所有国家和人民都空前地重视对后代的教育,坏的是一提起教育,就会令所有人瞬间焦虑起来。特别是在中国,韩国,还有日本,教育被曲解成了为了考大学,就更加让人想抓狂,却不知道从哪里抓起。 于是乎,一旦有某个考上清北的学霸放出自己的笔记、学习方法或者考试诀窍时,无不在坊间疯传一时,让学生家长们把收藏夹塞个满满当当,才能勉强解一解焦虑的渴。近几年来,国家在给“内卷化”的教育形势急踩刹车,人们似乎也渐渐明白了,在学校学习知识,通过考试,也仅仅是学习教育的一个方面,或者一个阶段而已。 不过,正确认识教育的本质是一回事,毕竟孩子还是需要学校教育,学校对孩子接受程度最好的评估方法,还是考试。不得不把话说回来,有没有“更人性化”、更普适的学习方法能让孩子在考试这事上少受点折磨呢,有没有科学的策略让人们不论是继续深造,还是步入职场,还能逢考必过呢? 答案是有的。今天我要和你分享的这本书—— 《考试脑科学:脑科学中的高效记忆法》 ——就是专门探讨大脑是如何记忆,如何应试的科普书。而且必须说的是: 这本书的作者不光是考入东京大学(日本的“北大”)的学霸,而且还是职业研究人脑的学习记忆机制的。所以,解读这本书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池谷裕二(Yuji lkegaya),1970年生于日本静冈县,1998年,他凭借对大脑“海马体”的研究成果,取得日本东京大学药学博士学位,现任东京大学药学系研究科教授,主攻脑科学研究。 2002年起,他担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研究员,专业为神经科学与药理学,研究领域为人脑海马体与大脑皮层的可塑性,同时担任日本脑信息通信融合研究中心(CiNET)研究主任、日本药理学会学术评议员、ERATO人脑与AI融合项目负责人。因为在脑科学领域的杰出贡献,他获得了日本“青年科学家奖”和“学士院学术奖励奖”。 池谷博士并不是一个只会搞科研的老学究,他十分擅长用大众的语言来科普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著有《海马记忆法》、《进化过头的脑》、《脑的辩解》、《单纯的脑,复杂的“我”》、《脑的奇 妙嗜好》等,在日本拥有众多读者。 今天的这本《考试脑科学》脱胎于他在2002年写给高中生的一本叫《高中生学习法》的畅销书,内容不仅针对高考,而且推广到了社会上的各种资格考试。 原因主要是人脑不善于记忆, 特别是长期的、准确的记忆 。考试的关键无外乎记住足够多且足够准确的知识,并且能在考场把它们准确地输出到卷子上。说起来很简单,但是每个考过试的人都知道,做到谈何容易。因为 人脑不是为考试这种“无关紧要”且“反人性”的事情设计的,而是为了生存繁衍而设计的 。 人脑是2亿(200,000,000)年的自然演化的产物,然而却要在短短2000年时间内学会长期准确地记忆知识,参加考试。 大脑负责长期记忆的部分是“大脑皮质”,但如果你以为记忆的关键是大脑皮质,那就错了。因为真正影响人类记忆处理储存的部位是不起眼的“海马体”——它负责判断哪些信息值得被记住。 海马体会告诉我们,必须记住有三角形头部移动物体,哪怕它只是条绳子,我们也应该首先认为它是蛇;颜色鲜艳的“红伞伞白杆杆”不要想着去吃;沙滩上穿比基尼的少女更值得多看几眼,加深印象。 相反,子曾经曰过什么?1453年奥斯曼帝国是否攻破君士坦丁堡?雅字的牙在左边还是右边?这些统统不值一提,因为记不住这些跟生存繁衍没有半毛钱关系。 那咋办,答案是: 与“海马体”和解,用好这个长期记忆的“介绍人”。大脑的记忆机制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两种。短期记忆就像电脑的缓存RAM,容量小,存时短,用完即忘,考试需要的是长期记忆。 回想一下你背单词的时候:abandon,abandon,abandon……,记住了,两天以后发现忘记了,又翻开词典,abandon……,结果考试前发现还是记不清,干脆彻底“abandon(放弃)”了。我们的海马体会问:“你记得这是啥玩意?好吃吗?不好吃啊,那算了,我懒得给你往大脑皮质里面送。” 那么怎样才能让海马体乖乖就范呢?作者给出了一个办法: 重复 。当你看到这个答案时,可能非常失望,貌似学霸+专业研究者居然跟我之前背abandon所使用的方法一模一样。没错,确实是重复让我们能够长时间记住知识点,但,当然不是死记硬背的重复,学霸是有方法的。作者为我们提供了4种提升长期记忆的方法。1. 激发“θ波”。 “θ波”是在我们好奇时产生的脑电波。研究表明“θ波”可以有效地刺激海马体,极大效率地将短期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这就是为什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2. 调动“杏仁核”。 杏仁核是我们的“情绪发动机” 它控制着我们的恐惧,喜悦、悲伤、焦虑等诸多情绪,作者的研究告诉我们也就是情绪高涨的时候,记忆力更强。你即使记性再不好,也会记住几个怦然心动的时刻。3. 学霸睡觉的时候都在学习。 这不是在开玩笑,而是有科学依据的。事实上,当我们睡觉时,海马体正在积极地整理学过的知识,如果不好好睡觉,我们的海马体就没有时间完成它的工作,于是你苦读一整夜的信息将会被海马体无情地丢弃。4. 学习与生物节律结合。 考试一般是在白天进行的,所以要尽量让大脑在白天活跃起来。同时,因为长期记忆需要海马体在睡眠时进行整理,所以作者推荐在睡前安排背单词或记忆知识点。 我们的大脑除了不善于长时间记忆知识,而且不能准确地记忆知识。所以,我们一方面需要用前一部分的方法加强长期记忆,而且还需要提升记忆的准确性。 从最近的生物学渊源讲起,我们的大脑是从哺乳类动物进化而来,我们的大脑天生就是用来模糊地记住事物的大概轮廓,这样一来便于我们记忆更多危险的情形,二来便于我们尝试新的,类似的事物。作者通过小狗和计算机的实验对比,得出人类记忆的模糊性正是我们赖以一直繁衍至今的秘密武器。 人类的神经回路并不是一条线缆,在神经元之间,我们需要“神经突触”来作为信息“中转站”,这种中转会使信息变得“模糊”。那么怎么提高记忆的准确性呢? 作者为我们传授了很多个方法,我挑选了其中3个:1. “关联”。 我们可以很轻易记起和我们体验相关的记忆,所以,我们需要将知识与体验相结合,或者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关联起来,或者通过想象力让知识变得生动和丰富起来,作者介绍了“经验记忆”和“谐音记忆”等方法,这些“关联”能帮助我们将知识精细化。2. “知识输出”。 我们可以试着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讲解给别人听,这个输出的过程能极大帮助我们掌握自己此前学过的知识。类似的,我正在写的书评,也是对阅读的输出,同样有利于我掌握这本书的内容。不得不提,考试其实是一种很强烈的输出过程,它将迫使你搜肠刮肚去调用你的记忆,而且尽可能地准确地完成答卷,回想一下,很多知识是因为要考试,或者是考过了,你才记得更清楚的,不是吗?3. 采用“循序渐进法”。 作者通过小狗的实验告诉我们,清晰地掌握知识,首先要将知识分成不同步骤阶段,学习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难度,符合自己情况的参考书和习题,不能想一下子就成了学霸。学习一门知识,还需要持之以恒,以欣赏油画为例,作者告诉我们,一开始可能每个人都不能区分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风格的油画,但是经过持之以恒的学习钻研,就可以区分出不同流派之间的细微差别。 毕业于东京大学的池谷裕二是一位研究大脑记忆机制的专家,因为对“海马体”的出色研究,获得了“海马体”博士的绰号。他的这本《考试脑科学》告诉我们,大脑里的“海马体”负责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人类大脑本不适合拿来考试,因为它不适合长期记忆和准确记忆。 人类大脑花了2亿年时间,为祖先躲避危险,不断适应新环境,寻找新机会,确保这个物种得以繁衍至今。2000年前,人类开始用考试这种“反人类”的方法逼迫自己走向文明.从那开始,古圣先贤就一直在探寻学习的秘密,现代脑科学家更是找到了应对考试的方法。 作者指出,我们需要充分利用“θ波”、杏仁核、睡眠以及把握生物节律来配合知识的反复输入,最终误导海马体让它乐意将知识转化为长期记忆。另外,我们还需要通过了解知识的全貌,分步骤来掌握知识的细节,从而让记忆变得准确无误。

186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