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洛余值经济师考试

乐逍遥乐悠然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223

首页> 经济师> 索洛余值经济师考试

3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考试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已采纳

五、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

考试目的

本章阐述了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和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的问题。通过本章考试,使考生了解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熟悉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和不同增长方式和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

考试内容

(一)经济增长与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

熟悉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掌握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含义和区别;熟悉经济增长率的计算公式;掌握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熟悉和了解各种经济增长模型的含义和内容。熟

悉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换的含义和内容。

1.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gdp)

经济增长的含义: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所实现的增长。

绿色gdp,强调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要注意环境的保护。

经济发展的含义:经济发展是一个比经济增长含义更广的概念。经济发展既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伴随经济增长过程而出现的技术进步、结构优化、制度变迁、福利改善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和谐等方面的内容。

关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核心,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率的计算公式:

g(经济增长率) = δyt(本年度经济总量的增量)yt-1(上年所实现的经济总量)

用现行价格计算的gdp,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

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

2. 影响短期经济增长的因素

在短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总需求的变化。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之前,即存在闲置资源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增加会拉动经济增长。

相反,总需求的减少则会使经济增长的速度放缓,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经济出现负增长。

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或政府需求、净出口需求(正比变量)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净出口需求被视为内生变量,即在经济模型内部与其他经济变量具有内在联系的变量。

消费需求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被视为可支配收入的函数;

投资需求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利率,被视为利率的函数;

净出口需求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国民收入和汇率,被视为国民收入和汇率的函数。

政府支出或政府需求,外生变量。

3. 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

一个社会的长期经济增长,常常受总供给方面的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取决于:(1)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2)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

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两个基本的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正比)

劳动的数量:取决于劳动者的人数和劳动时间。在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取决于人口的增长。

资本的数量:取决于资本积累,包括资本积累的规模和资本积累的速度,也包括引进外资的数量。

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现为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以物质资本形态存在的机器设备的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劳动资本两种要素结合方式的改进。

影响生产要素效率高低的因素包括:

(1) 技术进步;

(2) 制度创新;

(3) 管理效率的提高;

(4) 人力资本的增进、知识的积累和教育的发展。

社会发展不同阶段:

在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传统农业社会中,劳动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人口的增长和劳动效率的提高,是经济增长最基本、最重要的源泉。

工业化进程的初期,资本积累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4. 经济增长模型

哈罗德——多马模型:强调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g(经济增长率) = s(储蓄率)v(资本产出比率)

假定,资产产出比率不变,这时,一国的经济增长率就取决于储蓄率亦即资本积累率。

资本投资也就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索洛模型:强调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认为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并提出了测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余值法”。

g(经济增长率)=αl(劳动增长率) + βk(资本增长率) + a(技术进步率)

α+β = 1 ,α、β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对总产出(gdp)所作贡献的比例,即贡献权数,亦称劳动产出弹性和资本产出弹性。

经济含义:一个社会的经济增长是由劳动和资本的增长及技术进步推动的。

用适当的方法估计出α、β值,便可以把技术进步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为“余值”计算出来。

a = g –αl - βk

5. 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换

(1)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粗放型增长:指在生产要素效率不变的情况下,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数量而实现的经济增长。

集约型增长:指在要素投入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提高生产要素效率而实现的经济增长。

(2) 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和转换

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是与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的。

经济发展初期,尤其是在工业化进程的初期,经济增长一般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

84评论

我真的好孤单

2019年经济师备考全面来袭,计算题是经济考试的一大难题,那么学员们该如何攻克这一难题呢?网校老师整理了计算题的必杀技,希望给学员带来帮助!  一、关于边际产量  边际产量=总产量1-总产量2.  例题:当企业投入劳动的数量为3个单位时,其总产量和平均产量分别为3500、1167;当投入劳动数量为4个单位时,其总产量和平均产量分别为3800、950.则该企业的边际产量为——3800减去3500,等于300.  二、关于平均产量  平均产量=总产量&pide;单位个数  例如:当企业投入劳动的数量为2个单位时,其总产量和平均产量分别为3000、1000;当投入劳动数量为3个单位时,其总产量和平均产量分别为3500、500.则该企业的投入劳动数量为3个单位时的平均产量是——3500&pide;5等于1167.  三、关于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总成本1-总成本2.  例题:当某企业的产量为2个单位时,其总成本、总固定成本、总可变成本、平均成本分别为2000、1200、800、1000元。当产量为3个单位时,其总成本、总固定成本、总可变成本、平均成本分别为2100、1300、900、700元。则该企业的边际成本为——2100减去2000等于100.  关于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率-(劳动份额 乘以 劳动增加率)-(资本份额 乘以 资本增长率)  例题:如果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率为7%,劳动增长率为2%,资本增长率为3%.劳动产出弹性和资本产出弹性分别为和.根据索洛余值法,在7%的经济增长率中,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的贡献约为——百分之7减去 (乘以2%)减去(乘以3%)=约等于.  四、关于货币量  记住两个例题。  *9个例题:已知全社会现有货币供应量为24亿元。中央银行又重新放出基础货币2亿元。当时的货币乘数为,则全社会将形成的*6货币供应量为——24+2乘以亿元。  第二个例题:当存款准备金率为6%,货币供给比例为14%时,中央银行放出1000万元信用,最终形成的货币供应量为——1000乘以(6%加上14%之和的倒数)=5000万元。  五、关于众数、中位数  弄清楚概念。众数就是一组数据组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中位数就是位置在中间的那个。  当一组数据为奇数个数时,中位数好分辨。当一组数据为偶数时,则把最中间的两个数字相加后除以2即可。(均需要先从小到大排序)  例题:某中学高一年级8个班学生人数从小到大排列后为:40人、42人、42人、42人、44人、44人、45人、36人。则众数为42人,中位数为42加上44后除以2,等于43人。  六、关于关于离散系数  离散系数=(标准差&pide;算数平均数)×100%.  例题:某学校学生平均年龄为20岁,标准差为3岁,该学校老师平均年龄为38岁,标准差为3岁。比较该学校学生年龄和教师年龄离散程度是——  学生年龄离散程度计算=(3&pide;20)×100%,教师的=(3&pide;38)×100%,比较一下结果,学生的大于老师的。  七、关于平均产量  所有产量之和除以月份数。  例如:某地区1999年——2003年原煤产量如下:  年份2002 2003产量(万吨) 45 46 59 68 72  该地区1999年——2003年平均每年原煤产量是:  34+46+59+68+72的和除以5=58  关于平均人数  例题:某企业各月月初员工人数见下表:该企业一季度员工平均人数为()人、  月份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每次登记时间间隔相等。  月初员工人数 40 44 46 46 公式:见下面。  计算如下:平均人数=(二分之40+44+46+二分之46)除以(4-1)=  说明:公式:平均数=*9个数据和第二个数据的二分之一加上所有剩余的数据后,再除以(n-1)  一般最后一列不算。例如以上题目中的4月份。但是数据要算的。不然无法计算平均人数。  关于登记时间间隔不相等的平均数计算。  八、关于环比发展速度  环比发展速度=定基发展速度相除。  例题:以2002年为基期,我国2002年和2003年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定基发展速度分别为和.则2003年和2002年相比的环比发展速度为除以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例题:1994年至1998年我国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发展速度是.则这期间平均增长速度是()  商品销售量指数=销售额指数 除以 价格指数  例题:某商品销售额指数为,价格指数为107%,则商品销售量指数为:除以107%  单位成本指数=生产费用指数 除以 产量指数  例题:某企业总生产费用今年比去年上升50%,产量增加25%,则单位成本提高了%?  今年费用指数为150%,产量指数为125%.150%除以125%-1,就等于成本提高的百分数。  关于应精简职工数,我觉得比较难,放弃。呵呵。  关于实际工资:实际工资=名义工资 除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加上1)  例题:某职工2008年8月领取工资3000元,当月的消费价格指数为8%,则该职工实际工资为()  3000除以108%=元  会计部分  1.资产负债表、记住例题  某公司2003年末营收账款所属科目借方余额合计为6000元。预收账款所属科目借方余额合计为2000元。2003年末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的贷方余额为200元。则在资产负债表上应收账款项目应填列的金额为( )原则,两个借方相加减去贷方数据。所以应该6000+2000-200=7800.  例题:某企业年末账户余额表中,“预付账款”借方余额是3000元,“应收账款”借方余额是2000元。那么在该企业年末资产负债表中“预付账款”项目应填列的金额为(两个数字相加)  关于现金流量表。放弃了。  关于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  销售收入净额&pide;(年初应收账款加上年末应收账款的二分之一)  例题:某企业年度销售收入净额为1000万元。年初应收账款为480万元,年末的为240万元。则该企业本年度应收账款的周转天数为:360&pide;(1000&pide;(480+240))=天  2.股票收盘价市盈率=收盘价&pide;每股收益  例题:假定2009年2月9日,某上市公司的股票收盘价为28元。该企业2008年年报披露的每股收益为元,该企业2月9日收盘时的市盈率为28除以.

93评论

bybiubiu

一、关于边际产量。  边际产量=总产量1—总产量2。  例题:当企业投入劳动的数量为3个单位时,其总产量和平均产量分别为3500、1167;当投入劳动数量为4个单位时,其总产量和平均产量分别为3800、950。则该企业的边际产量为——3800减去3500,等于300。  二、关于平均产量。  平均产量=总产量&pide;单位个数  例如:当企业投入劳动的数量为2个单位时,其总产量和平均产量分别为3000、1000;当投入劳动数量为3个单位时,其总产量和平均产量分别为3500、500。则该企业的投入劳动数量为3个单位时的平均产量是——3500&pide;5等于1167。  三、关于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总成本1—总成本2。  例题:当某企业的产量为2个单位时,其总成本、总固定成本、总可变成本、平均成本分别为2000、1200、800、1000元。当产量为3个单位时,其总成本、总固定成本、总可变成本、平均成本分别为2100、1300、900、700元。则该企业的边际成本为——2100减去2000等于100。  关于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率—(劳动份额 乘以 劳动增加率)—(资本份额 乘以 资本增长率)  例题:如果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率为7%,劳动增长率为2%,资本增长率为3%。劳动产出弹性和资本产出弹性分别为和。根据索洛余值法,在7%的经济增长率中,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的贡献约为——百分之7减去 (乘以2%)减去(乘以3%)=约等于。  四、关于货币量。  记住两个例题。  *9个例题:已知全社会现有货币供应量为24亿元。中央银行又重新放出基础货币2亿元。当时的货币乘数为,则全社会将形成的*6货币供应量为——24+2乘以亿元。  第二个例题:当存款准备金率为6%,货币供给比例为14%时,中央银行放出1000万元信用,最终形成的货币供应量为——1000乘以(6%加上14%之和的倒数)=5000万元。

31评论

相关问答